• #0174 譚寶碩 洞簫古意


#0174 譚寶碩 洞簫古意


  • 原價: $100.00



譚寶碩 洞簫古意

TAM Po-shek and Elegant Pieces of Xiao

 

  1. 《平沙落雁》 Wild Geese Descending on the Sandbank 5:50

洞簫與古琴 / 古曲 譚寶碩改編

  1. 《落梅風》 Wind Blowing down the Plum Flowers 8:54

洞簫與古箏 / 譚寶碩曲

  1. 《陽關三疊》 Three Variations of Yang Pass 6:44

洞簫與古琴 / 古曲 譚寶碩改編

  1. 《別鶴怨》 Grief of Parting Crane 5:07

洞簫獨奏 / 林兆鎏曲

  1. 《昭君怨》 Lady Zhaojun’s Lament 5:47

洞簫與古箏 / 古曲 譚寶碩編配

  1. 《秋江夜泊》 Mooring in Shore in the Autumn Night 8:23

洞簫、朗誦與打擊樂 / 古曲 譚寶碩改編

  1. 《妝台秋思》 Autumn Thoughts at the Dressing Table 6:21

洞簫與古箏 / 古曲 譚寶碩編配

  1. 《長相思》 Changxiangsi 8:24

洞簫、詩吟誦與古琴 / 李後主詞 譚寶碩曲

  1. 《禪院鐘聲》 Toll of Temple Bell 6:01

洞簫與古箏 / 崔蔚林曲 譚寶碩編配

  1. 《高山流水》 High Mountain, Flowing Water 5:44

洞簫與古箏 / 傳統樂曲 譚寶碩編配

 

洞簫:譚寶碩 Xiao: TAM Po-shek

古琴:謝俊仁 Qin: TSE Chun-yan

古箏:劉瑞中 Zheng: LAU Shui-chung




譚寶碩

  譚氏是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會員、中國音協民族管樂研究會會員、香港作曲家及作詞家協會會員。是著名的洞簫、笛子演奏家及造簫家。

  譚氏自幼學笛,師承嶺南派一脈。其後更廣泛研習南北各派的吹奏風格。其洞簫技法,則綜合了傳統和現代手法,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

  一九八七年譚氏研究製造出低音洞簫,其後製造出定調洞簫系列。一九九三年製造出一支中國音樂史上最大的洞簫。

  多年來譚氏致力於洞簫演奏及製作的研究,不斷拓展洞簫的表現能力,對洞簫藝術貢獻良多,備受音樂界人仕好評。無線電視、亞洲電視、有線電視、香港電台及日本、香港多份報章、週刊均對譚氏作過專訪和拍攝特輯。

  譚氏的演奏足跡遍及維也納、德國、加拿大、荷蘭、澳洲、新加坡、日本、中國、香港、台灣及澳門等地區。多次在各藝術節以及香港中樂團的音樂會獨奏其作品。譚氏亦活躍於香港的唱片界,廣告及電影配樂中,曾為數以百計的唱片和廿多部電影作配樂演奏.近年來演出的個人音樂會有:天籟之旅、飛越古今的簫聲、洞簫說人生。深得各界人仕好評。

  譚氏的演奏不但蹂合了傳統和創新的元素,更著重對思想和哲學的探求,其富於創意和思想性的表演藝術在音樂界引起很大迴響。報界讚譽其:“樂管深沉,果然清雅不俗。”“擅於用簫聲道出每一個故事。”“他一個人演奏,牽引著千百觀眾的情思。”

  譚氏致力音樂教育,曾先後在中文大學、香港音專、梁式芝書院及香港演藝學院出任中樂導師。應市政局、各大學及團體之邀請舉辦過多次音樂講座。一九九七年至二零零二年出任香港學校音樂節評判。

  譚氏重視音樂創作,自一九七七年譚氏的作品《運河歡歌》入選為廣東省優秀創作器樂曲後,近年來創作有《雲門夜雨》等超過三十首的音樂作品。一九九五年出版了其洞簫作品集《山水雲煙夢》鐳射唱片。

  譚氏亦從事寫作.著有《笛子技法》及散文集《葉落天地間》。



 

樂曲介紹


《平沙落雁》
洞簫與古琴

古曲
譚寶碩改編

  最早的樂譜見於明末“古音正宗”(1634)琴譜中,自明代以來流傳甚廣,有多個不同的版本。

  樂曲通過描繪秋意寥落,群雁飛翔的遼闊景象,表達出與世無爭的文人風骨。


《落梅風》
洞簫與古箏

譚寶碩曲

  樂曲意境取自陸游的一首詞《詠梅》:

  “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輾作塵,只有香如故。”

  最令人感動的,是詞中所表露那種澹泊無爭的情懷以及超凡脫俗的傲氣風骨。
 

《陽關三疊》洞簫與古琴

古曲
譚寶碩改編

  本曲最早見於“浙音釋字琴譜”(1491)。

  曲意取自唐代詩人王維的詩“渭城曲”: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後人將詞譜曲,輾轉流傳至今。全曲分三段,故稱三疊,表達朋友惜別時依依不捨之情。
 

《別鶴怨》洞簫獨奏

林兆鎏曲

  樂曲以粵樂之乙反調寫成,乙反調是民間音樂的一種調式,由於傳統七平均音階的作用,使樂曲產生纏綿哀慟的感染力。

  在這首樂曲裡面,洞簫用近似七平均的音階來演奏,樂曲旋律高雅哀怨,表現依依不捨的離情別意。
 

《昭君怨》洞簫與古箏

古曲
譚寶碩編配

  王昭君出塞的故事,自漢代流傳至今天,中國歷代的音樂、戲劇和文藝作品中,有關王昭君的題材多不勝數,事實上,一個人的遭遇,與時代、國家、政治分不開的,一個弱女子,為大漢江山而犧牲自己的幸福,這類的故事可以令人聯想很遠。

  然而,王昭君亦有她的悲苦和哀怨,在芸芸樂曲中,《昭君怨》最為世人所熟知,流傳甚廣。


《秋江夜泊》
洞簫、吟誦與打擊樂

古曲
譚寶碩改編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唐代詩人張繼的《楓橋夜泊》,詩句意境深遠,文筆拙樸,千百年來廣為人們所傳誦,明代古曲《秋江夜泊》,是後人根據這首詩的意境而作的琴曲,最早的樂譜見於公元1614年的《松絃館琴譜》。

  耐人尋味的是,詩中只有一個“愁”字是寫人的活動,愁的是甚麼?詩中並沒有說出,有道是“風聲雨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事事憂心。”其實,每個人都要承受生命中各種各樣的壓力,是坦然面對還是愁雲慘霧,那要視乎你自己了,“江楓漁火對愁眠”,並不是壞事,由外面的景物引發自己反觀內心世界,倒是饒有趣味。

  鐘聲通達三界,能令眾生的煩惱暫得安寧,“夜半鐘聲到客船”,寒山寺的鐘聲,告訴人們:克服愁困的力量,在於自心的清淨。從積極的意義上說,唐詩 《楓橋夜泊》與樂曲《秋江夜泊》,並非強調愁緒,而是表達對自己內心的反省。


《妝台秋思》
洞簫與古箏

古曲
譚寶碩編配

  《塞上曲》是著名的琵琶大套曲,樂曲描述王昭君在塞外思念漢邦的愁緒。全曲由五段六十八板的小曲組成,本曲即取自其第四段。曲調最早見於一八一八年華秋蘋兄弟所輯之《琵琶譜》中,名為《傍妝台》,一八九五年李芳園將之易名為《妝台秋思》,並歸入大套《塞上曲》中。本曲優雅、傷感,清淡而又深沉。
 

《長相思》洞簫、詩吟誦與古琴

李後主詞
譚寶碩曲
譚寶碩、謝俊仁配器

  南唐後主李煜是亡國之君,國破家亡之痛,使他在詩詞的寫作上有更深刻的人生體悟。李後主不是一個好的國君,但是一位風華絕代的詩人,他的作品對於後世,有著不可估量的影響力。本樂曲以李後主兩首詩詞為意境,以唐樂素材為曲調寫成。琴簫合奏素有古意,樂曲中加上吟誦更添悲愴,有說粵音接近古中州韻,故此吟誦用的是粵語。

《長相思》
一重山,兩重山,
山遠天高煙水寒,
相思楓葉丹。
菊花開,菊花殘,
塞雁高飛人未還,
一簾風月閒。

《烏夜啼》
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
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
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
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


《禪院鐘聲》
洞簫與古箏

崔蔚林曲
譚寶碩編配

  這是一首家喻戶曉的廣東小曲,創作於一九三九年,當年作者路過淨修之地聽到紅魚青磬之聲,有感而作,樂曲原為簫曲,後被填詞歌唱。而從純音樂的角度來看,是一首上佳的作品。樂曲的旋律帶有清冷的韻味和濃郁的廣東風格,營造出古剎莊嚴的形象,氣韻深沉渾厚,生命在沉寂中充盈。
 

《高山流水》洞簫與古箏

傳統樂曲
譚寶碩編配

  本曲根據浙江武林派箏曲改編。樂曲以伯牙彈琴遇知音為題材,表現“巍巍乎,志在高山;洋洋乎,志在流水”的樂風。曲調風格典雅、悠揚,講究韻味。

如果您對本商品有什麼問題或經驗,請在此留下您的意見和建議!

注意 評論內容不支持HTML代碼!
    差評           好評

相關商品


#0108 一閃燈花墮 謝俊仁古琴獨奏

#0108 一閃燈花墮 謝俊仁古琴獨奏

一閃燈花墮 謝俊仁古琴獨奏 The Oil-lamp Flickered | Qin Solo by TSE Chun-Yan   憶故人 《今虞琴刊譜》 8:55 ..

$1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