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345 秋韻 黃偉鈞古琴獨奏專輯


#0345 秋韻 黃偉鈞古琴獨奏專輯


  • 原價: $100.00



秋韻 黃偉鈞古琴獨奏專輯

1. 龍翔操
2. 洞庭秋思
3. 欸乃
4. 憶故人
5. 離騷
6. 秋塞吟
7. 春風
8. 梧葉舞秋風
9. 山居吟

©&℗ 2018 龍音製作有限公司

 

黃偉鈞

  1961年生於上海,父親黃志良,曾師從著名琵琶大師衛仲樂先生。受父親的影響,黃偉鈞自小隨父學習琵琶以開蒙。之後,又跟隨著名民族音樂家許光毅先生學習琵琶、古琴,打下堅實的器樂演奏基礎。

  青年時代,她先後參加上海市青年宮藝術團、上海市紡織局藝術團,擔任琵琶獨奏演員。

  1983年,曾參加由中國音樂家協會上海分會、上海電視台等九家單位聯合舉辦的上海市民族器樂獨奏比賽,並榮獲三等獎。

  2005年,開始將興趣轉移到曾經學習過的古琴上,並向當時就讀於上海音樂學院的張儇學習古琴一年。

  2006年,得入著名古琴大師龔一先生門下繼續學習。

  現被聘為「九派琴院」古琴教師、「禮韻堂琴棋書畫館」古琴教師、海鹽「蘊山琴社」古琴導師。

  近年來,與郎淨女士合作,定期赴上海體育學院、華東師範大學、安徽大學等高校為師生們開辦古琴文化、古琴音樂鑒賞等課程,為大學生們近距離接觸、瞭解古琴,作出了自己的努力。
 

曲目簡介


《龍翔操》

莊周一夢境 龍翔逍遙遊

《蕉庵琴譜》

  《龍翔操》一曲,出自清同治年間,廣陵派琴家秦維瀚的《蕉庵琴譜》。近代廣陵派大家張子謙先生,擅撫此曲,並為標榜,曾有「張龍翔」之美譽。龔一先生依此記譜。

  有關此曲曲意,素來爭議不絕,或曰「龍翔於天」;或曰「莊周之夢」。但都與「龍」這一意象相關。古人認為,龍者,有變化多端之性,故《說文》曰:「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此大合於莊子「逍遙」之意趣。

  張子謙先生則以琴人獨特的感悟,將此曲概括為「肅穆逍遙,無我有我」之琴學意境。
 

《洞庭秋思》
瀟湘秋思處 洞庭放扁舟

《照雨室琴譜》

  《洞庭秋思》一曲,出自近代著名琴家查阜西先生的油印本《照雨室琴譜》。該曲為查先生整理並旁注工尺點拍的合參譜。第一、二段主要採用《松弦館琴譜》、《大還閣琴譜》所載為底本;第三、四段則以《琴書大全》為參考。後由成公亮先生記譜。

  據查阜西先生考據,此曲最早見於明嘉靖年間的《西麓堂琴統》,據說,「其輯之曲,好存古風,不當為俗音所誤。」《續通志》載:「《琴操》所傳其中往往有秦漢以來未有是曲,即有是曲之篇,凡皆陶寫性情自述境遇,依附命名,暢所欲發者,其致一耳。」可見《洞庭秋思》一曲亦被選入其中。因此,查先生據其繁複的調性變化,及其高古的曲調風格判斷,該曲為早於明代之古曲。

  查先生在其《存見古琴曲譜輯覽》〈洞庭秋思後記〉中,輯錄有兩條題解:其一,《誠一堂琴譜》曰:「北音蒼勁,如得其綮,真有響動林壑之勢。」;再者,據《悟雪山房琴譜》載:「方潮《聽洞庭秋思詩》曰:『曾放扁舟訴楚天,情猿淚竹思淒然,廿年夢裡湘山月,今夜分明在七弦。』

  此曲,正是成公亮先生所言:「有『韻多聲少』之妙。」
 

《欸乃》
日出煙霞外 棹櫓伴漁歌

《西麓堂琴統》

  《欸乃》一曲,存譜初見於明代《西麓堂琴統》,亦有人稱其為《漁歌》或《北漁歌》;後《天聞閣琴譜》記載為《欸乃》。當代著名琴家管平湖打譜節選並演奏,戴曉蓮記譜。

  該曲蓋取意於柳宗元《漁翁》一詩,曰:「漁翁夜傍西岩宿,曉汲清湘燃楚竹。煙消日出不見人,欸乃一聲山水綠。回看天際下中流,岩上無心雲相逐。」「欸乃」一詞有兩解,一為船櫓之聲,二為漁歌之聲,均與「漁翁」之「勞作」相關。

  所謂「漁翁」,自然非指普通漁民,而指隱居之士人。清代周顯祖所撰《琴譜諧聲》有曰:「……予以欸乃一曲,得山水之神,鼓之故宜長夏。」《西麓堂琴統》亦曰:「古昔韜名抱道之士,多托足跡漁樵以自適,此曲真有雲冷山空,江寒月白之興。汲清湘,燃楚竹於西岩者,不足道也。」明季《玉梧琴譜》載:「此曲柳子厚所作。蓋柳柳州『欸乃一聲山水綠』之詩而增益之。『欸乃』,歌聲也。有脫塵寓江、海、河、漢之遊,物外煙霞之思。頤養至靜,樂守天真也。」
 

《憶故人》
吾有故人情 傷悼寄何處

《今虞琴刊》

  《憶故人》,又名《山中思故人》、《空山憶故人》。見於近人《今虞琴刊》,為彭祉卿傳譜。童年時,彭祉卿由其父傳授此曲,經歷三十載精研不輟,「造詣獨深,含光隱耀,不濫傳人」。後來,他漫遊於江、浙一帶,偶爾撫弄此曲,聞者「神移」,爭相傳抄,琴譜漸傳大江南北。但因一時流行氾濫,傳習者各行其是,令曲意盡失。為此,彭祉卿先生曾深感遺憾,將琴譜藏匿起來,不再外傳。後幸由其弟子張子謙等人,收錄於《今虞琴刊》,得以流傳至今。

  《神奇秘譜》曰:「……是曲者,與《秋月照茅亭》一人之所作也。蓋曲之趣也,我有好懷,無所控訴;或感時,或懷古,或傷悼,而無所發越者、非知音何以與焉?故思我昔日可人,而欲為之訴,莫可得也;乃作是曲。故前聖之所謂道之不行,乃思聖人……」

  《浙音釋字琴譜》記此曲為三段:

  其一,〈感懷〉:一段茅齋滿屋煙霞,興何賒,老梅看盡花開謝,山中空自惜韶華。月明那良夜,遙憶故人何處也。

  其二,〈憶舊〉:青山不減,白髮無端,月缺花殘。可人夢寐相關,憶交歡會合何難。疊嶂層巒,虎隱龍蟠,不堪回首長安。路漫漫,雲樹杳,地天寬。

  其三,〈知我〉:慨歎參商,地連千里,天各一方,空自熱衷腸。無情魚雁,有留韶光,流水咽斜陽。
 

《離騷》
大夫慕中情 美人已遲暮

《神奇秘譜》

  《離騷》一曲,出自明代朱權之《神奇秘譜》,該曲傳為晚唐陳康士據屈原《離騷》詞所作。近代大家管平湖先生定拍打譜、親自演奏,並傳譜於弟子。

  成書於明嘉靖年間的《杏莊太音補遺》曰:「離,別也。騷,愁也。」故可略見此曲之基調。清光緒間的《琴學初津》亦曰:「離騷曲意,始則抑鬱,繼則豪爽,用音自然……視其起意,則悲愁交作,層層曲折,名狀難言,繼則豪放自若,有不為天地所累之慨。」

  然司馬遷對屈原之《離騷》則有頗高評價,甚至將其與《詩經》相比擬,曰:「國風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謗而不亂,離騷可謂兼之也。」又曰:「蟬脫於濁穢之中,以浮游於塵垢之外。」可見,即便其原詞內容所表達的情緒跌宕複雜,但仍不失中正與超脫。

  故今人演奏或欣賞此曲,或當秉持這一傳統文化之精神與宗旨,曰:「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秋塞吟》
清秋塞外風 縱酒癡人吟

《五知齋琴譜》

  《秋塞吟》出自清康熙末年的《五知齋琴譜》,另有別名曰《搔首問天》、《昭君怨》等;曲同而名異,但對曲意的解釋卻完全不同;其正名當為《秋塞吟》。此曲由著名琴家吳兆基打譜。

  《五知齋琴譜》解曰:「塞外涼秋,最是動人悲思,況以明妃處此,愈增傷感之懷,調入絲桐,聲聲仿出一種抑鬱憂愁,去國離鄉之苦……」這顯然是以「昭君出塞」為題解主旨。然諸城派的《梅庵琴譜》,則以《搔首問天》為題,釋曰:「本曲即《離騷‧天問》篇之意。內容極盡憂抑悲憤之情。……低徊窮思,不得申訴之苦,及俯仰哀號無可奈何之慨……或仰天長號,或俯首深思……悲憤欲絕之勢。」此說,則與屈原及其《離騷》相關。

  然而,對於這兩個看來毫不相關的主題,吳兆基先生引《五知齋琴譜》題解曰:「曲中憂愁悲怨,聽之增人牢騷不平之氣。嗟乎,士屈於不知已,豈獨明妃也哉!」
 

《春風》
和風潛入懷 春意舞天山

許國華、龔一 曲

  此曲作於1982年。是一首帶有濃郁新疆風格的現代古琴獨奏曲。該曲以「春風」為主題,曲調活潑、跳躍,具有鮮明的西域風土人情與地方文化特色,突破了古琴演奏的傳統技巧與風格,為當代古琴藝術的探索與創新,提供了一個先例。
 

《梧葉舞秋風》
西風凋青桐 葉落與誰共

《琴學心聲諧譜》

  《梧葉舞秋風》出自清初莊殝鳳的《琴學心聲諧譜》,後由吳景略打譜演奏、許健記譜。

  成書於清同治間的《蕉庵琴譜》有曰:「此曲之妙,凋桐生杜,為天地秋聲。其氣蕭然,令人增慨。然其精意惇古淡樸,有清妙之理存焉。」《醒心琴譜》曰:「其曲取意天地秋聲,『靜落階前葉,清傳月下砧』,其氣蕭然,其風古淡,音韻純正,清妙淳樸,秋涼颯颯,於指下流出,妙曲也。」故知,此為悲秋之曲,因滿目「蕭然」,而內心「增慨」,正如《文選‧張衡‧思玄賦》曰「慨含唏而增愁」。

  莊氏《琴學心聲諧譜》共收錄其自作琴曲十四首,然而唯有《梧葉舞秋風》一曲廣為流傳。清乾隆間《春草堂琴譜》載:「莊蝶庵所制新曲十餘操,惟此為最。音韻純正,不雜繁聲,初學按譜鼓音,易得其節,誠為入手之門徑也。」可見,此曲得以廣泛傳播,還有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它非常適合初學者,所謂「易得其節」,即指節奏鮮明,容易把握,成為入門之徑。

  《蕉庵琴譜》曰:「秋風一操,洵古調也。沖和恬淡,與白雪相仿佛。神明於古法之外,而亦不失乎作者之旨。因思古人作操,音與詞章並美,今詞章多有失傳,但指法古今不異耳。」古來琴曲都有伴有吟誦的詞句,沒有無詞之曲,但因年代久遠,曲存而詞廢。但此曲曲調,遵循了古雅之調,因此「沖和恬淡,與白雪相仿佛」。即便詞句佚失,但不失古意。
 

《山居吟》
小隱入深山 高致林泉中

《五知齋琴譜》

  《山居吟》出自清代《五知齋琴譜》,由龔一先生打譜。

  對於該曲曲意,《五知齋琴譜》釋曰:「與世兩忘,弗牽塵網,大山為屏,清流為帶,天地為廬,草木為衣,枕流漱石,徜徉其間。真乃樂天安命者也。」描述了一位遠離世俗生活,入山隱居的士人,徜徉於山石林泉、安住於草廬天地之間的灑脫與逍遙。

  清康熙間《五知齋琴譜》亦談到該曲的風格:「曲小音大,跌宕起手,一段至三段似跌非跌,蒼古恬靜,起伏恬逸,大有意味。習琴之家,有不學者哉?」清光緒間的《枯木禪琴譜》亦曰:「音韻蒼勁,曲調高古。必須始終跌彈,老幹沖足,方得其旨。勿以曲小平彈而忽之也。」清康熙間《誠一堂琴譜》又曰:「曲短音洪,有嘯道動他章之意,鼓者不可忽之。」

如果您對本商品有什麼問題或經驗,請在此留下您的意見和建議!

注意 評論內容不支持HTML代碼!
    差評           好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