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沙落雁 龔一古琴獨奏
Wild Geese over the Calm Sands | Qin: GONG Yi
1. 平沙落雁
指揮:何占豪
伴奏:上海管弦樂團
2. 古風操
指揮:何占豪
伴奏:上海民族樂團
3. 陽關三疊
指揮:何占豪
伴奏:上海管弦樂團
4. 泛滄浪
指揮:何占豪
伴奏:上海民族樂團
5. 秋塞吟
6. 憶故人
指揮:何占豪
伴奏:上海民族樂團
7. 大胡笳
8. 關山月
指揮:何占豪
伴奏:上海管弦樂團
錄音日期:1993年
錄音地點:上海聲像出版社錄音棚
©&℗ 1994 龍音製作有限公司
龔一(古琴獨奏)
龔一1941年出生於江蘇省南京市。15歲登台演奏古琴,獲古琴名家查阜西先生好評,報譽為「小古琴家」。1957年考入上海音樂學院附中,後升大學;1966年畢業於上海音樂學院本科。9年來專修古琴,成績優異;先後師從張正吟、夏一峰、劉少椿、王生香、趙雲青、張子謙、顧梅羹、劉景韶等十二位古琴家、五個琴派,廣泛地學習了各派的演奏風格,並掌握了不少代表曲目。
1966年畢業後在上海電影樂團、上海樂團任古琴獨奏演員。1978年調到上海民族樂團,後升任該團團長。1979年以來,受聘為上海音樂學院客席古琴教師。
龔一多年來在神州南北和歐、美、東南亞部分國家及地區的舞台上,用他收藏的宋、元古琴,努力介紹著中國古代優秀的音樂文化。他除了演奏、教學外,還從事古代琴譜的發掘、研究及新曲的創作;打譜琴曲《大胡笳》、《大雅》、《幽蘭》、《神人暢》、《山居吟》等二十餘首;改編、節選了《廣陵散》等古曲;創作了《梅園吟》、《春風》等曲,為古琴的普及作出了一定的成績。
龔一現為今虞琴社社長、上海民族樂團古琴獨奏演員、上海市藝術教育委員會顧問、上海音協理事、中國音協民族音樂委員會委員、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副會長、上海民族音樂愛好者協會會長等。
古琴
古琴,亦稱「七弦琴」,史籍中多稱「琴」。唐詩有「泠泠七弦上,靜聽松風寒」之名句,「泠泠七弦」指的就是古琴。春秋擂鼓墩墓與西漢馬王堆墓出土的「琴」更證實了它的歷史之長久。《詩經》、《尚書》等古籍和唐宋詩詞中也常常見到有關「琴」與琴樂的記敘。所以,古琴是中國歷史十分悠久的一件民族樂器。至今大型博物館內和琴家私人收藏中還能見到唐、宋、元、明、清年代的古琴。
古琴由狹長的一塊桐木面板(也有用其它松質木材)和一塊梓木底板(也有用其它硬質木材)膠合而成,外表髹以中國大漆。琴面外側嵌有十三個小圓點的「徽」,為泛音和按音音位的標誌。琴面繫弦七根,外側至內側,由粗至細,橫置於琴桌上演奏。與很多樂器相比較,古琴有如下獨特之處:古琴弦的有效震動弦長超出一般樂器的弦長,震幅寬大,音質低沉渾厚、幽靜古樸;古琴的面板即指板,無品無柱,出音孔開於底板,向下傳音;琴上存有一百多個可實用的泛音,堪稱樂器之最。
在1500年以前,古琴曲《碣石調‧幽蘭》已由專用的記譜法——「文字譜」記成並流傳至今。唐朝又將文字譜改進為「減字譜」,經千餘年傳衍。歷代琴家編篡刊印了150餘部琴譜譜集,其共收錄了3000餘首琴曲和琴歌,以及大量的理論文字篇章。古琴音樂的遺產蔚然大觀,浩如煙海,可謂是中國民族音樂中的瑰寶,已引起海內外音樂史家、音樂理論家的重視。
古琴音樂的「打譜」
古琴音樂的「打譜」,是對大量記載在古琴譜集中久已失響的琴曲進行譯譜、整理、考證、鑒別以及表演性的再創作等多種因素的一項綜合性的音樂活動。
打譜者必須要對所打譜的琴曲的時代、作者、各種版本、歷代琴家的評述以及歷代記譜法的沿革有較詳實的深入研究,盡可能地忠實於歷史,並通過演奏,還原原曲的風貌。此項音樂活動仔細而繁雜,故有打譜一首琴曲需費時「小曲三月、大曲三年」之說。
樂曲介紹
《平沙落雁》
《古音正宗》譜 參訂
周成龍 配器
琴家簡稱此曲為《平沙》;至於作者則眾說不一,有謂唐代陳子昂、宋代毛敏仲、明代朱權等,皆未有所證。曲譜最早見於1634年的《古音正宗》,自刊出後深受各派琴家喜愛,廣泛流傳,版本繁多,是傳譜最多的琴曲之一。曲情是取清秋寥落之意、鴻雁飛鳴來寫秋天的景物;取秋高氣爽、風靜沙平、雲程萬里、天際飛鳴,借鵠鴻之遠志,寫逸士之心胸。
《古風操》
龔一 據《神奇秘譜》打譜
周成龍 改編
臞仙曰:「是曲者古曲也,文王所作。其為趣也,追太古之淳風。謂不治而不亂,不言而自信,不化而自行。蕩蕩乎,民無能名焉。其俗也,熙熙然如登春台;以道存生,以德安形。其民甘食而樂居,懷土而重生,形有動作,心無好惡。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無有好惡,無有嗜慾,此太樸之俗見於此也。」從樂曲旋律結構分析,似有西北異域風情的韻律,抒情流暢,呈現了古代祭祀吟唱的場景。盛唐時,外族音樂入中原者紛繁,故有可能是由琴家記成古琴譜的一首外族樂曲。
《陽關三疊》
《琴學入門》譜
周成龍 改編
唐代詩人王維的《送元二之安西》詩曾被譜成樂《渭城曲》,並收入在《伊州大曲》中。全曲分三大段,用一個基本曲調作變化反覆、疊唱三次,因歌詞中有「西出陽關無故人」句,所以有《陽關三疊》之名;後被譜成琴歌流傳至今,也有去其辭,單獨由琴來演奏。樂曲情意真切,激動而沉鬱,充分表達出作者對遠行的友人那種無限關懷、留戀的誠摯情感,是一首曲型別恨離愁的樂曲。
《秋塞吟》
《五知齋琴譜》
樂曲最早見於1557年《太音補遺》,其解題云:「時莫悲於秋,地莫極於塞。高秋遠塞,飛鳥不下,走獸忘群,傷心慘目,孰有過於此哉?此蓋以傷昭君出塞之苦也。」又,《五知齋琴譜》亦名《搔首問天》,譜頭小註云:「時腔非古調也」,有可能是一首明清時期創作的古琴曲。樂曲以漢明妃王嬙出塞為題材,表達了女主人公離開故土,遠去異邦,抑鬱憂愁的情懷。
《泛滄浪》
龔一 據《神奇秘譜》打譜
周成龍 改編
臞仙曰:「是曲者,亦云郭楚望所作。志在駕扁舟於五湖,棄功名如遺芥,載風月而播弄雲水,渺世事之若浮漚;道弘今古,心合太虛,其趣也若是。」此曲意趣陶怡自然,常被用作習彈《瀟湘水雲》之前的曲目。
《憶故人》
《理琴軒琴譜》
周成龍 改編
曲譜載於近代琴家彭祉卿家傳的《理琴軒琴譜》(未刊印),30年代由彭祉卿在琴人雅集中彈出之後即風行大江南北。當時,彭祉卿首先將此曲教給他琴壇好友張子謙。1937年出版的《今虞琴刊》中首次公開刊印了張子謙先生手抄的減字譜、工尺譜並列的《憶故人》琴譜。
《憶故人》以簡練集中的音樂素材表現出深沉的情感:或感於時勢、或懷古思歸、或傷感悼念。各段尾多次出現的、由左手帶起空弦和按音構成的「放合」指法音調,表現了纏綿往復、不盡依依之情。
《大胡笳》
龔一 據《神奇秘譜》打譜
此曲相傳為蔡琰所作。琰,字文姬,蔡邕之女也。漢末天下亂,琰為胡騎所掠,入番為王后;十二年生二子,王甚重之。春月登胡車,琰感笳之音哀怨,作詩言志曰:「胡笳動兮邊馬鳴,孤雁歸兮聲嚶嚶。」曾操素與邕善,痛其無嗣,乃遣使以金璧贖文姬歸漢,二子留胡中。後胡人思慕文姬,乃捲蘆葉為笳,吹奏哀怨之音。後唐董庭蘭擅彈此曲,以琴寫胡笳聲。李頎在《聽董大彈胡笳聲》中說:「蔡女昔造胡笳聲,一彈一十有八拍。」《神奇秘譜》中的《大胡笳》正是十八段,此即《胡笳十八拍》一曲也。後世有琴歌《胡笳十八拍》在題材上相同,音樂則毫無共同之處。
《關山月》
《梅庵琴譜》
周成龍 改編
漢代橫吹曲中有《關山月》。《樂府解題》曰:「《關山月》傷離別也。」原詞曲均不傳。明末時魏之瑛於日本刊行《魏氏樂譜》,其中收有《關山月》一曲,並填以李白的詞。琴曲《關山月》產生的年代很晚,是取材於山東民歌《罵情人》,與橫吹曲完全異趣;音調與《魏氏樂譜》也不同,而調式和氣韻則相近,但無歌詞。50年代初,夏一峰、楊蔭瀏等將李白的歌詞重新配入歌唱,並得以流傳。據現存資料考證,琴曲《關山月》最早見於《龍吟館琴譜》,其後《琴學管見》及《梅庵琴譜》亦先後收錄此曲,流傳極廣。曲意表達了古人對遠戍邊疆的親人的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