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动生命(二) 安志顺击乐艺术70年(2DVD附图文巨冊)
Harmony of A Gifted Tone | WANG Wei's Eight Scenery of Chang'an Guqin Album
总谱(一)
-
金甲荣归(编钟与乐队) 安志顺作曲(1990年)
-
欢天喜地(庆典鼓舞) 安志顺作曲(1994年)
-
风调雨顺(羊皮鼓与山歌) 安志顺作曲(2010年)
-
船鼓舞(组合鼓舞) 安志顺作曲(1993年)
-
金猴摘桃(鸡娄鼓与三弦) 安志顺作曲(2002年)
-
风云(大鼓二重奏) 安志顺作曲(2000年)
-
普天乐(唐乐合奏) 安志顺作曲(1982年)
-
老俩口比干劲(情景打击乐独奏与舞蹈伴演) 安志顺作曲 / 章民新编导(1958年首演)
总谱(二)
-
终南仙乐(打击乐与道乐合奏) 安志顺作曲(1993年陕歌首演)
-
运动场上(秦鼓合奏) 安志顺作曲(1964年)
-
双喜临门(吹打乐) 安志顺作曲(1990年)
-
盘龙卧虎(鼓与歌) 安志顺作曲
-
龙门之声(渭北三鼓风) 安志顺作曲 / 雷达作词
-
半坡姑娘(母系女子鼓舞) 安志顺作曲(1999年)
-
天女散花(马锣与女子舞) 安志顺作曲
(三)组合练习曲四十首(现实版) 安志顺作曲
DVD-1
-
黃河激浪
-
蛟龙腾飞
-
滴水诉情
-
秦俑兵阵
-
鸭子拌嘴
-
老虎磨牙
-
大唐六骏
-
鼓呜盛世
-
中华報宴
DVD-2
-
《鼓动生命》总谱集第一集首发式精彩回放
情在声亦在
创作与演奏
金甲荣归(编钟与乐队)
作曲:安志顺(1990年)
编钟是古代的打击乐器,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陕西长安县客省庄龙山文化遗址曾出土的陶钟,是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遗物。商代以来的钟是铜制的,都是大、中、小三枚组合起来的编钟。到春秋至战国时期的编钟以九枚一组较多。春秋晚期的编钟如河南淅川下寺出土的编钟则以十三枚为一组。直到信阳长台关以及曾侯乙出土的编钟共计六十四枚,分三层悬挂。
自古以来的编钟不但作为乐器使用,也是统治者名分、等级、权利的象征,更是人们智慧的展示。同一个钟体可发出两个乐音来。一套钟体可构成完整的五声音阶、六声音阶、七声音阶,甚至是十二个半音的音阶。八音——是古代乐器的分类名称.早在西周约公元前十一世纪,即公元前700余年已经出现了。八音分别为:金、石、丝、竹、匏、土、革、木,而八音之中的金,就是指编钟。
《金甲荣归》(原名《得胜回营》)创作于1990年。又于1994年修改。它取材于西安鼓乐中的《大得胜》、《得胜令》,曾先后在陕西省新剧目调演中获得银奖,并在北京龙年音乐周、香港大会堂、台北音乐厅演出受到热烈欢迎。
《金甲荣归》是我于八十年代创作的《仿唐乐舞》鼓乐合奏〈普天乐〉之后的第二首编钟乐曲,是由完整编制的民族管弦乐队协奏的。编钟为主奏乐器,并配有64面云锣编组加盟。在上个世纪八十九十年代,编钟的作品几乎是没有的,因而,我的《普天乐》和《金甲荣归》也引起了国内外专家和学者的高度关注。乐曲前五个小节为号角,由唢呐并打击乐器完成。第六小节开始,全部弓弦乐滑奏,打击乐与拨弹乐合奏二分音符,表现出武士跨站骑金甲荣归。直至17小节引出编钟领奏,节奏设定为连续的八分音符,形成了稳定的律动,象征着将士得胜返途的喜悦和豪情。
第104小节大锣召唤性的solo,并接下来的大鼓引子描绘了将士们平安抵达营地,受到热烈欢迎的场面,之后进入了156小节的小快板,每分钟以126拍的速度引入了宴庆的欢乐场景,直至179小节主题变奏再现,乐曲进入高潮。
欢天喜地(庆典鼓舞)
作曲:安志顺(1994年)
我喜欢鼓舞——它是情的抒发、心灵的呐喊。
鼓舞是历史、是文化象征、是记忆、是符号、是生产与生活、是宗教信仰、是力与美的结合、是文化的载体、更是这样大中华血脉的律动、原生态文化的瑰宝、是活文化、是中国民间的”精神实践”。鼓舞历史悠久,可追溯至远古的先民时代,她几乎与中华文化同龄。它伴随着人们驱走邪恶,迎来幸福,成为人们生活、生产的忠实伙伴。
1994年,我组建了陕西打击乐艺术团(现陕西安志顺打击乐艺术团),创作、排练了大量的鼓舞节目,在国内外演出中受到了极好的评价。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与各具特色的风格,使鼓舞达到了艺术表现的最高境界。在德国多特蒙德的演出,竟能连续返场谢幕四十六分钟,这使我想到了李白看雅乐“三天不知肉味”的感觉。
《欢天喜地》是一支组合的鼓舞节目,它集陕西的安塞腰鼓、宜川胸鼓、乾州转鼓、陕南羊皮鼓、对鼓、对镲、韩城秧歌等六七种鼓种,采取指导式的展示亮相,表现了显明的地方风格和艺术个性。安塞腰鼓是流传于延安以北安塞一带的鼓种,除大鼓、腰鼓之外,还有自己的传统程式表演、大场表演、小场表演、四人场、八人场、老少场、女子场等等,形式多样、风格独特的安塞腰鼓非常流行,正如当地流传的一样:“上到九十九,下到刚会走,挥槌打腰鼓,个个是能手”。改革开放使安塞腰鼓得到了更快的发展,1990年北京第十一届亚运会、1997年香港回归庆典、以后国庆五十年、六十周年、澳门回归及国内外交流,安塞腰鼓被誉为:“东方神鼓”、“中华第一鼓”、“中华鼓魂”,为国家和民族争得了荣誉。
宜川胸鼓比腰鼓小点,斜跨在胸前,边舞边打。对打、卧打、跳打、站在凳子上打,坐在横杆上都可以表演,手持两枚鼓棒,一软一硬,具有很好的观赏性,胸鼓同样有自己的传统表演程式,有传统的曲牌和演奏技法。
乾州蛟龙转鼓历史悠久,距今约有四百年的历史,鼓面上绘有八卦、太极。表演时鼓手围鼓跑转敲打,故称为“蛟龙转鼓”。曾先后参加了许多国内外接待与交流演出,蛟龙转鼓敲击技法极具特点,人绕鼓转、鼓绕镲转,粗犷豪放,洒脱欢快,具有浓郁的三秦风韵。
羊皮鼓是流行在汉中、延安、榆林、略阳等地的跳神祭祀鼓舞。表演者左手执扁园形单面鼓,鼓柄有铁环,右手执木制鼓棒,边舞边击,几种鼓点变化敲击。在全国舞蹈调演和鼓舞大赛中都获得了好评。
对鼓流行在陕西南部勉县一带的民间歌舞。鼓点不复杂,表演者胸前挂一直径为20公分的小圆形扁鼓,双手执棒,边击边舞,跑着小步唱着山歌既保留着民间祭祀的巫舞风貌,又有民间舞蹈诙谐活泼的特点。
韩城行鼓历史悠久,可追溯到元代初期,元灭金欢庆胜利敲锣打鼓,形成了已有的古代军鼓乐。在赴香港庆回归表演时,被誉为“中华第一鼓”,并多次出访完成了重大的国内外接待任务,受到好评。身着鲜艳服装,以黄河汉子蹲档之势,令旗挥舞、锣鼓齐鸣、击声如雷、喊声震天、气势恢弘、扣人心弦,具有浓郁的狂放、野味、粗犷、豪放、彪悍之英气。综上述几种鼓种外,我还特意融入对镲及老虎磨牙片段,使欢天喜地更加丰富多彩。
《欢天喜地》它既是一支鼓曲联奏又是一首鼓舞组合。以广告程式点出了六七个鼓乐,使观众在很短时间内,感受多鼓种的风采。
特别要提及的是每一组鼓种都富有其鼓种的肢体动作,至于每组鼓种的人员编制,可视实际情况与可能酌定,当然,多些则会更好地展现其内涵与风格。风调雨顺(羊皮鼓与山歌)
作曲:安志顺(2010年)
在陕西,尤其是陕西的南部流行着一种很有个性的鼓种,称之为“羊皮鼓”、“羊角鼓”、“月牙鼓”,它们均为单面鼓,右手执棒敲击,大都用于民俗活动、寺院、法事、祭耜、进香等等。
《风调雨顺》就是依据陕南地区的羊皮鼓等为素材创作的一首鼓舞曲。鼓手们各手持一枚羊皮鼓,鼓面装饰各图案,鼓柄下方带有数枚小铁环,表演时右手执棒敲鼓,左右拿羊皮鼓并按照不同节奏摇动出各种音响。改革开放后,日子富了生活好了,村民们用羊皮鼓载歌载舞,歌唱国泰民安、歌唱风调雨顺。陕南民歌是极具特色的歌种,记得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全国歌舞调演,陕西代表团送去了一大批优秀节目,如《老俩口比干》、《喜开廉》、《女社员》、《褙矿》、《风雷颂》等等,其中陕南代表团一支陕西民歌《挑担茶叶进北京》受到了高度赞誉。
羊皮鼓与羊角鼓都系单面鼓,用加工后的羊皮蒙制而成,演奏时变化多,技法多。如下腰、跳、扭、蹦、摆、晃、蹲为一体,别具特色。
《风调雨顺》是集鼓舞声为一体的庆典鼓乐曲。第一号为小引,第二号为极具独特风格的山歌:“太阳哎,出来呦,满呀么满山红,汉江两岸稻谷香,幸福生活万年长……”从第三号开始在旋律与歌声伴奏下载歌载舞,羊皮鼓以自己传统的节奏切入。需要特别说明的第十六号为四枚抬鼓围在大鼓旁,由大鼓鼓手一人执棒演奏。第二十一号是主题再现,第二十四号是由四个部分组成,汇四种不同的节奏为一体,旋律是花彩,用十六分音符完成。女声领唱,将引子的歌声放慢一倍,而羊皮鼓用传统的鼓点大鼓仿照地斯考节奏一并有道白:“巴山儿女斗志昂,勤劳致富阔步闯,芝麻开花节节高,幸福生活万年长。”《风调雨顺》要清淡、典雅,无需雷厉风行,是一首非常自信和诚恳的颂歌。
安志顺作曲,安源设计,党永庵作词,张曼石、宫定远编导。
乐曲创作于2010年,2012年第二稿。
船鼓舞(组合鼓舞)
作曲:安志顺(1993年)
陕西省户县渭丰乡有个留南村,这里的锣鼓被称为留南锣鼓。长长的鼓棒、稳健的步伐、既无指挥、又无哨音、前呼后应、整齐化一。秦人的面孔、秦人的感情、秦人的气息、秦人的味道。不慌不忙、不快不慢、不喊不叫、心平气和、身上背鼓、心中有鼓.顶肚、挺胸、昂首、望天、身向后倾斜、肚子将鼓挺在前面,头顶草帽、鼻架墨镜,草帽下插着一片用香烟盒自制的称之为“日照”的小片。鼓手的目光完全不在鼓上,而是仰首望天,与天对话。自豪、大气、天人合一,风调雨顺。
樂曲表現三峽航船中,船員在順風順水行船時的曠遠愉快之情以及頂風逆水時船員在緊張而有序的操作航船設備的勞動情景和戰勝了風浪的歡勝氣象。
这还不算,留南锣鼓还配有大铙和马号、长把、皮革、木质、金属、号声融在一起,有一种特殊的多元的风格。
留南锣鼓的优秀,再一次的见证了艺术的文明,在于个性和风格。
留南锣鼓先后代表国家与陕西出色完成了许多重大活动,博得一致好评。
1993年,陕西省文化厅派我去户县创作排练为参加沈阳第三届国际民间艺术节的节目。由户县文化馆主持,邀请户县相关单位和村镇的有一定专业技能的同志组成户县代表团,县政府,文化局等主管部门也很重视。决定创作“户县船鼓舞”,由陕西省舞蹈家协会主席李开方任编导,陕西打击乐学会会长安志顺任作曲。
《船鼓舞》是一支组合鼓舞曲,用开船、扬帆、拉纤、险滩、以及板凳龙、夹板、小镲表现勤劳智慧的船工激流勇进的场景。
打击乐的素材正是取于户县留南锣鼓,不管是那一个段落,都是以留南锣鼓为主线,统一中有变化,变化中求统一。既保持了留南锣鼓原有的风格,又融入了新的节奏和技法。这在传承与创新方面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也就是说在传统的基础上要创新,要加工,要提高,必须要有“度“的把握。创新不够,人们不满意,创新过头,人们不认识,所以“度”的把握是非常重要的。《船鼓舞》每一个组合都要有专门人才,根据内容需要,根据打击乐的速度\力度的需要做专门的设计与排练。
在沈阳第三届国际民间艺术节的大赛中, 一举获得金奖,受到专家和同行的高度赞誉。
《船鼓舞》的艺术魅力在于传承与创新,其中每一个章节都是根据民间鼓乐为素材编创的。例如小镲段、夹板段以及板凳龙等等,并融入了现代元素。打击乐是根据户县留南锣鼓为素材,融入了主奏、重奏、合奏、独奏和地斯考以及特殊基础上的技法。例如小镲段的演奏,在传统的演奏基础上加入了不少新的技法,不但有肢体动作,音色也有了很大的变化。
金猴摘桃(鸡娄鼓与三弦)
作曲:安志顺(2002年)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仿唐乐舞的编剧、排练、演出,逼着我更多的学习、了解唐代音乐,尤其是唐代打击乐。根据可见史料壁画、出土文物等,自己动手制图纸,亲自去苏州民族乐器三厂和师傅们研究唐代打击乐器的复制、仿制,当时只是一心一意要做,现在回头看,真实付出了不少的努力,当然也取得了不少的成效。在我的打击乐创作中,有不少作品使用了盛唐或古代打击乐器。例如编钟、编磬、鞉牢(卜浪鼓)、鸡娄鼓、羯鼓、木鼓、拍板、方响等等,深感古代打击乐的演奏技法和艺术魅力。
《金猴摘桃》是一首风趣、诙谐的拟人化打击乐作品。使用了极具个性并有特殊音色的唐代鸡娄鼓和戏曲打击乐暴鼓。
鸡娄鼓在唐代多用于龟兹、疏勒、高昌等部乐,常常与 鼓并用,演奏时左手执鞉牢(卜浪鼓),腋下夹着鸡娄鼓,右手持帮敲击之。暴鼓(或称燥鼓)形似圆形小帽,鼓腔较厚,鼓皮蒙于整个板面上,发音坚实清脆。这两种打击乐音色特殊,力度可控性强,发声敏捷并具颗粒感,加之三弦的勾、挑、滑、弹等传统演奏技法,并有古筝前呼后应,为塑造金猴活蹦乱跳、敏捷追逐、上蹦下跳,提供了极好的技术条件。特别要提及的是在鸡娄鼓和暴鼓的演奏和技法上,使用了很多新的技巧,开发了鸡娄鼓、暴鼓的音色运用,在演奏时要细心悟出正确的音色来。
音色的开发与运用,存在所有民族打击乐器中,音色的开发与运用,不但为我们丰富了表现力,同时使打击乐更具旋律性。
鸡娄鼓是第一次用于舞台演奏,是我想多一点介绍古代丰富多彩的打击乐,一方面见证优秀的中华鼓乐文化,另一方面观众可欣赏到另一种打击乐艺术。在台湾首演许多专家非常关注这件乐器的出现,给予了很高的赞誉。
风云(大鼓二重奏)
作曲:安志顺(2000年)
《风云对话》以两枚大鼓为主体,加入大镲与小镲,并大锣与吊镲。
一号至十号为第一乐章,一直保持158的速度,要特别注意加重音的演奏。
从十一号进入第二乐章,每分钟85拍,这一乐章很有新意。两位鼓手各提一页大镲与小镲,右手执棒击镲叶(符号为 X)、镲芯(• )、摇击、扣击( ━:将镲芯朝下扣击在鼓面上,点击将镲扣在鼓面上,双槌敲击镲叶),注意音色的把握。
第十三号为第三乐章主题再现,每分钟166拍,务必注意十九号的速度转快。
在整体把握方面要流畅、热情、对比,反差要到位,肢体动作要有,切不可过分。
我所以在大鼓二重奏的作品中,使用了单页镲的对奏,一方面是和大镲形成了对比和反差,更重要的是在单页镲的演奏技法和音色开发方面做出了展示,观众会在聆听单页镲的演奏和所发出的不同音响而感到兴奋,为中华优秀的鼓乐艺术的表现力而感到自豪。因而在单页镲的演奏中,要特别用心,找好准确的敲击点,掌控正确的演奏技法,使其发出最正确、最需要的音色来,这是很重要的。
普天乐(唐乐合奏)
作曲:安志顺(1982年)
《普天乐》是我于1982年为宫廷乐舞《仿唐乐舞》创作的一首唐乐合奏。并与1984年在朝鲜举行的“第六届亚洲音乐论坛”和“关于亚洲的传统音乐及其传承和发展”专题研讨会上,由中国代表团选送的《鸭子拌嘴》、《老虎磨牙》、《普天乐》均被评为好作品和优秀作品,并推荐世界各国电视台、广播电台播放。
《普天乐》取材于西安鼓乐,依西安鼓乐的《朝天子》、《殿前喜》、《五云登空》为素材,根据《仿唐乐舞》的总体设计创作的唐乐合奏。
《普天乐》的乐队编制,亦按唐代乐队编制为例,由一组弹拨乐、一组吹管乐、一组打击乐,三个部分组成。
而打击乐的组成比例较大,除编钟、编磬之外,还使用了建鼓、羯鼓、座鼓、桴鼓及拍板和疙瘩镲 、道锣。这些打击乐器在当时的宫廷礼乐中,占据了极大的比例,在演奏中起到了指挥的作用。据记载,在宫廷礼乐中,操持拍板的乐手,应是极具权威的长者。
为创作《普天乐》,我专程赴江苏苏州民族乐器三厂,协助工厂设计、排列编钟以及编钟的悬挂顺序和音列,第一次将编钟搬上舞台,东南亚演出中受到极高的赞誉,许多观众演出后仍排队参观编钟,为中国的古老悠久文化而赞誉叫好。
老俩口比干劲(情景打击乐独奏与舞蹈伴演)
作曲:安志顺 / 编导:章民新
(1958年首演)
《老俩口比干劲》创作的背景,具有鲜明的历史特征,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即1958年,全国掀起了大跃进的高潮,各行各业都以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为自己的行动纲领。写保证、下战书、定指标、提口号,个个争当建设社会注意的积极分子,争当突击手和先进工作者。
期间全国的文艺工作者创作和演出了大批优秀的反应大跃进、人民公社和多快好省建设社会主义的好节目,受到了观众的高度赞誉。例如:大型舞剧《人民公社万岁》、《大跃进之歌》等等,陕西省歌舞剧院更是编创了大量的优秀作品,在北京调演中多次获奖,如《女社员》、《喜开镰》、《褙矿》、《纺织姑娘》等等。
《老俩口比干劲》正是在这个时期的一个产品,在北京演出中,引起轰动。专家、学者、演艺界高度赞誉这个作品有创新、有突破,尤其是打击乐的伴奏,运用许多新的演奏技法,开发出许多新的音色,为作品的形象塑造提供了最好的艺术保障,极大的满足了人们的审美期待。作品在北京演出后,即刻有许多北京的兄弟团队同时提出要学习这个作品,因为团体很多,时间安排不过来,就在一个偌大的体育场采取集体辅导的方法。《人民日报》命题“秦川鼓声”专题报道了《老俩口比干劲》的创作过程和演出。
《老俩口比干劲》创作于1958年,是一首打击乐与小品的作品,章民新女士编导、安志顺打击乐创作与伴奏,老头由张国衡扮演,老太太由张桃叶扮演。
《老俩口比干劲》描写的是黎明前的黑夜,两位老人都不愿意惊醒老伴的美梦,而自己却轻轻的打开家门,扛着锄头悄悄的下地劳动去了。两位老人在漆黑的地理锄草、挖地,不时传来许多奇怪的声音、误会百出、笑话不断、风趣幽默。
《老俩口比干劲》的打击乐创作,是以其小品的内容和人物形象为依据的,是从戏曲打击乐基本演奏模式和基本节奏为素材的。使用了最常见的打击乐器:大木鱼、小木鱼、大鼓、小鼓、双云锣、中音锣,而戏曲中的牙子(甩板)是一件重要的节奏性的连接乐器。这六件乐器虽然都是普通的打击乐器,但和小品中的人物、故事、情节、场景、紧紧的连接在一起了,显示出了它的个性。例如:老太太一出现就使用牙子、小木鱼和小鼓,老头则用大木鱼、大鼓。这种个性化的使用,要贯穿在整个小品中,直到最后老头与老太太捧腹大笑时,还是使用了小鼓不同音区的滑奏,取得了很好的舞台效果。演出中,常常是两位老人在大笑,天幕上升起了红红的太阳也在大笑,剧场内的观众更是在大笑。
五十年代,用打击乐乐器独立地为小品、舞蹈做全程的伴奏,还属罕见,尤其是运用了这样简单而常见的打击乐器,由一人操持独立敲击,生动的塑造了人物形象,创造性地描绘了小品的内涵及情节,在民族打击乐器的演奏技法和音色开发及运用方面,有其显著的创新和独特的突破,为民族打击乐的创作与演奏、为民族打击乐表演中的个性和旋律性提供了很好的贡献,受到专家学者的高度赞誉。
《老俩口比干劲》是一个叙事性的小品,极具人物化和戏剧性。小品中的两位老人,勤奋、诚善、忠厚、和蔼。编导运用借鉴动画片中卡通的表现手法,生动地塑造了两位老人的可爱形象。而打击乐正是从这样一个既定的内容出发,用不同的敲击手法、不同的敲击部位、不同的节奏变化、不同的音色开发,成功地完成了一部小品的伴奏,不但有其现实的艺术价值,更具深远的学术意义。
在描写两位老人开门、走路、劳动、笑声、对话等场景时,我依据传统戏曲中的三打祝家庄、雁荡山、快嘴等为素材,栩栩如生的塑造了两位老人诚善、勤劳、和蔼、可敬的形象,受到极高的称赞。
传承与创新,存在于艺术生产、艺术实践的全过程,是创作与演奏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万万不可忽视。我们的艺术是有根的、有源的,不是无泉之水、无本之木。
终南仙乐(打击乐与道乐合奏)
作曲:安志顺(1993年陕歌首演)
《终南仙乐》创作于1993年,是一首民族管弦乐的道乐合奏曲。曾在西安的新剧目创作调演中首演,并获得银奖,又于1994年1月13日在台湾举办的《吾土吾民•华夏之光》大师专场音乐会上首演。由台湾艺专国乐团演奏,著名指挥家陈裕刚先生执棒,受到了台湾观众的一致好评。
《终南仙乐》是一首三段体结构的合奏。八小节的小引子,由抱笙和埙领奏,引子中使用了钢片琴及一些小件的民族打击乐器,用侧击结合了弦乐的持续长音,把人们引入了仙境般的殿堂,在古筝一个大幅度由弱至强的侧刮后,乐曲主题显示出缕烟缭绕、宁静自若的旋律,由梆笛和埙构成八度演奏,并用一枚大木鱼每拍敲击两下的伴奏。第二段为第四十九小节,是朗诵段,男声哼鸣,把人们带入诵经堂,这是一段极具特色的中板,诚信、忠厚、道德自然、洞观世事,体现了道教的精神使命。第三段(即C段)从六十三小节开始,琵琶用传统的演奏技法,由慢渐快进入七十二小节的梆笛引出的小快板,旋律欢快、热情,体现了道教文化新手源远流长的中国人文原则,为国家、为百姓,天下安定、建功立德。乐曲由一零六小节一个大的渐强进入下属调的一零七小节,宽广、自信,拨弹乐密集的连续的十六分音符和打击乐上下呼应,衬托了整个乐曲的饱满和律动,展现出中华民族文化与道教道统、万古长青之源泉血脉。最后的尾声,是引子浓缩版淡淡的再现。
上个世纪的五十年代,即1956年前后,我学习西安鼓乐时知道了鼓乐分为僧、俗、道三派,而安来绪道长所操持的西安都城隍庙鼓乐社,正是活跃在西安的一支道派的西安鼓乐团队。越来越多的与鼓乐社接触,使我对道教有所了解,特别是后来阅读了《道德经》、参加了一些有关道教文化的活动,以及结识了几位道长和道界的朋友,加之,我老伴特别喜欢道德经,常常我提起道德经的意义和价值,她说:“道德经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无穷魅力。”这样,我从台湾购买回来精装本的道德经,家中挂了好多道德经的挂历。记得2011年,我应邀担任了陕西省户县第十届鼓乐艺术大赛的评委,有一个团队组织了一百多名小学生,双手捧着道德经,在鼓乐的伴奏下,一字一句的朗读着。我坐在主席台上,一下觉得全身发烧,泪水脱框而出。会后,我们专门找到了组织这支团队的一位编导,我对她说:“你的创意与编排让我十分感动,组织少年儿童学习道德经实在太有意义了,孩子们的诵经,使我受到极大教育,谢谢你。”
诵经团的成员,来自陕西国学艺术研究会,其中包括正在读幼儿园的小朋友。古琴悠扬绵延、声声入耳犹如高山流水,小朋友身着汉服,手捧卷轴,举手投足,引人沉思。
终南山,在西安市长安县以南约十五公里处。终南山,又名太乙山、地肺山、万花山、清凉山、中南山、望仙坪、周南山,简称南山,是秦岭山脉的一段。西起陕西宝鸡眉县,东至陕西蓝田,素有“仙都”、“洞天之冠”和“天下第一福地”的美称。天造地设雄寺在古城西安之南,成为长安高大坚实的依托,雄伟壮丽的屏障。唐代诗人李白写道:“出门见南山、引领意无限。秀色难为名、苍翠日在眼。有时白云起、天际自舒卷。心中与之然、托兴每不浅。”唐代诗人王维赞曰:“太医近山都,连山到海隅。”
老子,我国著名的哲学家、道家学说的创始人,老子姓李,名耳,叫李耳。老子哲学观的中心是道与德,所以,《老子》一书,也称之为《道德经》。
老子提出了“道法自然,道常无为”的理念。老子哲学中最光辉的部分是他精测到了一些辩证法的原则。他认为任何事物都会有对立直接的两个方面,他们是互相依存的联系在一起,事物发展到顶点就要向反方向转化,用老子的话就是:“反者道之动”。老子认为,许多事情开始是很弱小的,但它会慢慢的强大起来,老子称之谓:“弱者道之用”、“柔弱胜刚强”。在老子的全部学说中,都串惯了这种矛盾转化的辩证观点。
当然,老子也生长在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因而他的许多观点,一定会有历史的烙印,他所主张的:“无为而治”和“愚民”政策,甚至幻想社会回到“结绳而治的原始公社时代”,显然是反历史的。
终南山古楼观是千古第一福地,老子在这里诞生了。距今2000多年,字数为5000多字的道德经,照亮了人类思想的天空。滋养着中华民族的延绵不息。《道德经》以区区5000多字涵盖了宇宙、自然、社会、人生等领域,阐明了万物之源、治国之术、为政之道、为人之本、立世只则、折射出中华民族祈盼和顺、崇尚善美、追求和谐的美好愿望。
最是秦岭春好处,蝶舞花香游楼观。千年楼观的灵动神韵,展现了道教文化的风情和博大精深的道教精神。老子的“一元初始、太极两仪、三才相和、四象环绕、五行相生、六合寰宇、七日来复、八卦演易、九宫合中”的文化理念,融汇了中华文化和千年传承的涵道之精髓。
我和西安都城隍庙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往来,除了聆听城隍庙的排练、观看他们的演出之外,也有机会参加他们的开光、明圣宫祭祀等演出活动。尤其是去年我应邀西安都城隍庙鼓乐社助排道乐合奏“反八天”,并参加了为陕西道教协会举办的三十年庆典演出活动,使我更加欢喜和了解道乐,道乐中使我特别欣赏的铙钹运用,简直是妙极了,非常具有个性和风格,就是这种感觉,使我在《鼓动生命七十年——安志顺打击乐作品》总谱集第二集发行前,重新修改整理了《终南仙乐》的总谱,有意识的强调了铙钹的演奏技法和运用。
运动场上(秦鼓合奏)
作曲:安志顺(1964年)
《拼搏》是我为中国女排夺得世界冠军而创作的一支鼓乐合奏曲,首演1964年第一届西北音周。那时。打击乐作为独立的器乐节目展现舞台是不多见的,因而受到广大观众的欢迎,亦引起不少专家和学者的关注。1964年之后,先后于1982年、1985年、1986年、1988年、直至1991年,做了九次修改,1991年是第九稿,并改名为《运动场上》。曾在陕西省打击乐学会成立的专场音乐会演出,还融入了定音鼓和小军鼓,在1985年全国首届七省市打击乐专场音乐会「金石之声」公开演出,均受到很好的赞誉。
第九稿《运动场上》应该是一首鼓族合奏曲,除两组排鼓之外,还有四组抬鼓,一组大鼓,每一组编制多少枚鼓,可视实际情况而定。但由于所展示的运动健儿是拼搏的场面,因而编制要大一点,人员要多一点,效果会更好。同时,我并不介意融入西洋打击乐器,甚至全部编制都是西洋打击乐器,也是非常好的。那将会是另外一种感觉,另外一种味道,另外一种个性和风格。
《运动场上》共分两个乐章,即A与B段,并设有一个引子和尾声。引子和尾声均以行进速度,即每分钟108拍,而A段即第一乐章,要稳下来,沉着、冷静,是力的展示,要特别在意声部之间的对接与层次。
如果能够请到一位高人,根据体育健儿的拼搏英姿设计动作,融入演奏之中,那是我最欢喜最需要和最期待的。
《运动场上》所要展示的是一种精神,是一种信念,更是一种忠诚与敬业,是中华民族锐意进取的拼搏精神。
双喜临门(吹打乐)
作曲:安志顺(1990年)
《双喜临门》是一首吹打乐,创作于1990年。
《双喜临门》取材于陕北民间吹鼓乐,在我的家乡,每逢过节,操办喜事,都离不开这种吹鼓乐。乐队是由2至4支长号(或筒号)、2至4支陕北大唢呐组成,其中两支是承担旋律演奏的,另外两支是作“拉筒子”,实际上是低八度或同度演奏的。另有一组打击乐器:鼓\锣\(疙瘩锣或叫乳锣)\小镲,起落快慢都是听鼓点预示,配合十分默契,非常自然,有许多曲牌,他们会根据需要而选用,每逢这个时候,大街小巷,成群结队,那就红火的不得了,有吹有打,有唱有跳,我是最喜欢这种场面的,总是尾随走街串巷,甚至到乡下去,很远的地方,几天不回家。当时,年纪还小不懂什么,只知道看热闹,后来长大了,从事音乐工作,才慢慢悟出,那真是了不起的民俗文化,他们在表演时的那种热情\诚恳\喜悦,自信,完全是发自肺腑,这才是艺术的最高境界。
《双喜临门》的旋律取材于陕北唢呐的曲牌,从三号开始主题呈示,在第五号有意插入了一段陕北唢呐《大摆队》的曲牌,第六号再回到主题曲牌。特别要提及的是第七号用了笛子引出一段陕北《信天游》,再进入第八号小唢呐切入,而全体诵谱要活泼\风趣一些,第十一号则是主题再现。在打击乐编制方面,我特意加了一组京剧小三件,这样更形成了和陕北场子锣鼓的反差与对比。在我的创作理念中,常常以“为我所用,以我为主”的坚持,我一直认为“好的就是对的”。
盘龙卧虎(鼓与歌)
作曲:安志顺
高楼万丈平地起,盘龙卧虎高山顶。
天上的太阳红又红,咱们的领袖毛泽东。
天上三光日月星,地上五谷万物生。
人人努力来生产,全国人民一条心。
幸福生活万万年,万万年。
在我很小的时候,就会唱这首歌,是小学老师教我们的。才参加工作,有很多文艺单位也在唱这首歌,甚至陕北大唢呐在迎娶新娘的喜宴上也常常吹奏这首乐曲。
《盘龙卧虎》以旋律(可用乐队,亦可用MIDI)和歌声为主线,融入民族打击乐的大锣、大镲、小镲、排鼓。特别要提及的是,我用了一组爵士鼓作为整个乐曲的支撑节奏,用它来稳定和托举全部乐曲的平衡。我很喜欢爵士鼓,但我不懂爵士鼓,这次大胆的试一下,对我来讲,失败也有可能是成功的,还请演奏家多多包含,二度创作吧。毛员鼓是唐代的乐器,很有个性,极具特色,我也留出了一点空间让毛员鼓展示,同样是很有必要意义的。唐代打击乐器如此丰富,一定要想法多一点仿制、复制,融在我们的作品中,介绍给观众,使他们不但欣赏到千年古老的乐器,亦使他们更加了解悠久的中华鼓乐艺术。
《盘龙卧虎》第一号是小引子,自由一些,第二号人声加入,不需要很响亮,但要厚重、粗犷。第四号主题呈示,要明快,向上。要特别留意第六号即毛员鼓solo。由一名或多名女演奏家,每人佩一组毛员鼓。请专人设计动作,来展现这一段。毛员鼓的演奏和伴奏的打击乐要紧紧的扣在一起,此起彼伏、前呼后应。第七号是一段小快板,由慢渐快,达到第八号的速度。第十三号是打击乐主奏段,我特别要叮咛的是第十五号,运用紧拉慢唱的手法,融入全体演奏者的吟唱,风趣,诙谐。直至第十六号,热情地,欢快地。
《盘龙卧虎》是一支赞歌,歌颂改革开放、幸福生活。
龙门之声(渭北三鼓风)
作曲:安志顺 / 作词:雷达
距西安200多公里的韩城,是一座美丽、神奇的城市,这里有禹门洞穴遗址是旧石器时代的洞穴,有龙门风景,两岸悬崖相对如门,传说只有神龙可越来越,故称龙门,因夏禹所凿,又称禹门,还有文庙、法王庙、吕祖坛、玉皇后、党家村。更有距韩城10公里芝川镇、禹门外的司马迁墓。
早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我陪同中央电视台朱军先生参访了韩城行鼓,在黄河畔聆听了他们的演奏,后来多次陪台湾朋友、香港朋友及国内专家,学者观看了韩城行鼓、阵鼓、围鼓,均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1997年,我曾率领韩城行鼓赴香港,参加了香港回归庆典活动,韩城三鼓亦先后代表国家出访了不少国家和地区,均博得高度赞誉。
近五六年期间,我协助韩城策划了“司马迁杯全国锣鼓大赛”,并连续三次应邀担任评委。对来自全国的优秀鼓种更有了解。韩城三鼓的粗犷,彪悍、炽热、自信,一次次让我坐卧不宁。中国的声音、中国的味道、中国的颜色、中国的风格,他们表演时,那样热情、那样兴奋、那样自信、那样投入,这就是艺术的最高境界。我曾为他们题词写道:「听韩城三鼓,六天不知肉味。」
行鼓表演时,男子光膀子,胸前挎一枚50公分的扁鼓,另一组男子手持大镲,再一组持锣。就是这三部分组成。一般表演为群体,少则四五十人,多则成百甚至上千。特别要提到的是有一组女子“绕杆子”的队伍,他们身着彩装,手持两米的花杆,杆上系着五颜六色的彩绸,亦有南瓜、葫芦、黄瓜、茄子,象征为国泰民安。他们和行鼓融为一体,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和反差,极具艺术性和观赏性。
《龙门之声》是一首庆典鼓乐。它依韩城三鼓为素材,融入了极具特色的韩城民歌与秧歌,使乐曲丰富多彩,欢快热烈。《龙门之声》由国家一级演奏员安源先生执导,为韩城龙门钢铁艺术团排练,在韩城第三届司马迁杯全国锣鼓大赛中,荣获金奖,并在中华文化艺术节香港国际音乐大赛中再夺金奖。
《龙门之声》以传承、创新的理念,融多元姐妹艺术为一体,热情地歌颂了改革开放的新气象,好日子。特别是男子手持大镲,半蹲地上,双镲扣击大地,既是古代《击壤歌》的传承,又是展现国泰民安的好技法,女子载歌载舞,放声高歌:
龙门黄河浪,嬉戏舞姿狂,锣鼓震天响,飞旗绕四方。
歌唱煤山矿,司马现辉煌,跳起秧歌舞,鸣钟响汉唐。
韩塬儿女情,一浪高一浪,携手建家园,幸福万年长。
半坡姑娘(母系女子鼓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