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071 琵琶行 王正平琵琶獨奏專輯


#0071 琵琶行 王正平琵琶獨奏專輯


  • 原價: $100.00



琵琶行 王正平琵琶獨奏專輯

Story behind the Pipa | Pipa solo: WONG Ching-ping

 

  1. Silkworm 5:15

  2. 十面埋伏 Ambuscade from All Sides 10:02

  3. 春思 Spring Thoughts 4:46

  4. 平沙落雁 Wild Geese over the Calm Sands 5:38

  5. 飛花點翠 Flowers Falling in the Green 4:35

  6. 水調歌頭 Moonlight’s Emotion 7:56

  7. 琵琶行 Story behind the Pipa 19:46




  王正平身兼琵琶演奏家、作曲家、指揮家以及台灣國樂園地的拓荒著等多重身分,不僅在臺灣耕耘出個人獨特的琵琶美學,在國際上也交出了一張洋灑大觀的成績單。1989年獲英國CNAA音樂哲學博士,為中國傳統樂界第一位博士。王正平以承傳古典音樂自許,卻也是當代中國樂壇第一位演奏現代化作品的琵琶演奏家。傳統與創新兼容並蓄,是這位音樂家對琵琶抱定的不二信念。

  「小時候覺得琵琶很美,想學完全是發自興趣,再加上自幼對古典詩詞的喜愛……」一切都是那麼自然而且必然。1948年王正平生於中國抗州,中學時在香港跟隨琵琶名家呂培原先生習藝,奠定了其藝術生涯的穩固根基。1968年獲全臺灣音樂比賽琵琶獨奏成人組冠軍。在臺大求學期間,領導臺大國樂社並指揮多年。甫至臺灣之時,他找不到可以切磋樂技的對手,亦無高人可以指導領教,「一切只有自己摸索,很痛苦,但也很深刻。要想辦法去訓練自己思考。」憶起在臺大外文系的那段日子,王正平也很感激豐富的文學教育為他啟開了更寬廣的視角。

  歷任中廣國樂團指揮五年、臺北市立國樂團指揮兼副團長五年、現任臺北市立國樂團團長,長期的指揮兼行政生涯,給了王正平實驗其藝術理念的機會。在市國期間,為了落實國樂推廣,除了頻繁的演奏之外,曾舉辦過多場研習營、作曲家研討會、社區音樂會……等。為了提高樂團水準與人才交流,他領著學生觀摩大陸音樂家的演奏,並學習他們紮實的演奏技巧。王正平語重心長的認為,如何建立自己的風格才是當務之急。樂團早期多是演奏大陸作曲家的曲子,然一年上百場的演奏會,台灣本地的作品根本不敷演奏。無論從傳統翻新還是研習西方樂理之長,開拓傳統樂器的生存空間是必須多管齊下的。也因為如此,王正平對琵琶的執著更展現於他身體力行的演奏、創作生涯裡。樂界人士曾公允地稱道他卓然的成績;第一,是在搜集古典作品與保存上不遺餘力。王正平的琵琶技藝兼美南北兩派,至於古典新編,更是其所尤擅。第二,演奏當代名家作品,如許常惠的「錦瑟」、許博允的「琵琶隨筆」、馬水龍的「水龍吟」等等,為傳統樂器賦予新的生命力。第三,王正平銳意致力於國樂新譜的開發,他創作的靈感,實惠於自身中國傳統音樂的樂理背景,還有他對古典詩詞的鍾愛。「滿江紅」、「水調歌頭」、「琵琶行」……秦樓魏闕、寒塘映月,都在他指下旋生旋滅,聽者只能嗟艱不已。對於創作,王正平有他自己的看法。每首曲子他都嘗試在技巧、演奏的思維方法上做些突破,不厭其小,也不汲汲於精雕細琢,而是希望每首曲子成為一個完整的有機體,有其獨立的生命力。另外,將古琴的韻味用琵琶表達,創發不同的琵琶指法,也是王正平努力的方向。

  在今日中國傳統音樂在國際尚未獲得應有的地位之時,王正平個人的成績卻是斐然的。日本、韓國、香港、菲律賓、紐約、倫敦、北愛爾蘭、歐洲各國,都有他的樂音盪漾。然在國外演出,在當時固然獲得滿堂喝采,「但就好像蜻蜓點水,去了動一下,起了漣漪,飛走了,又無痕跡,國樂畢竟難以生根。」因此,王正平堅信紮根在自己的土壤,才有豐饒的活水源頭。

  近幾年來,佛學,是王正平除了琵琶世界外寄情的新洞天,青年時期的他,演奏技巧千錘百鍊,「但刻意去表現的時候,情緒比較激昂,主觀,個人風格強烈,但也因此造成了個人的缺點。」刻意琢磨美學上的經營,也許亦容易導生創作的瓶頸。習佛的過程令他領悟,如何將內心的意念沉澱凝斂,把內在的修持傳遞到身體,就算在舞臺上,也就如入定般了然於胸:「曲由指轉,指由心轉,意境自在不言中。」


王正平

台北市立國樂團團長
指揮長、作曲家、琵琶演奏家
浙江杭州人
1948年9月27日出生
臺灣大學外文系畢業
英國CNNA(Council for National Academic Awards)音樂哲學博士

重要經歷

1974~1979年:任中廣國樂團指揮
1979~1983年:任台北市立國樂團指揮兼副團長
1985~1989年:赴美國KINGSTON POLYTECHNIC教授中國音樂課程
1989~1991年:國立藝術學院副教授
1991年:任台北市立國樂團團長

其他經歷

1970年:任中國樂刊社社長
1974~1984年:中山文藝獎評審委員
1975年:代表中華民國出席亞太音樂會議並參加演出
1982~1986年:任國立師範大學兼任教師
1985年:應邀參加倫敦大學所主辦之國際民族音樂會議並提出「中國琵琶左手技法」論文
1988年:在KINGSTON POLYTECHNIC參與策劃籌辦「國際中國音樂學術會議」並提出「中國音樂美學與哲學」論文
1989年:獲得CNAA博士學位
1990年:任國家音樂廳音樂委員任高等專校評鑑委員
任文建會音樂委員
1992年:任總統府音樂委員

獲獎

1968年:獲全省音樂比賽國樂獨奏冠軍
1976年:獲中國文藝獎章「國樂演奏獎」
1979、1981、1984年三度獲教育部頒獎


 


樂曲介紹


羅永暉曲

  蠶曲於六十二年初發表,極受外界評許,是中國琵琶史上第一首現代作品。作者羅永暉先生運用西方欽迪密夫的中心音樂理論,以十二音在樂曲中充分流動作成此曲,但其中五音卻隱隱可見。


十面埋伏

古曲

  這是琵琶武套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描述公元前二零二年楚漢相爭之最後一戰,漢軍以「十面埋伏」之計擊敗項羽的戰爭場面。作曲者和年代皆不可考。在明末清初「四照堂集」中的「湯琵琶傳」裡頭,有一段描述湯琵琶在演奏「楚漢」一曲時的情景。與「十面埋伏」演奏的情趣十分相近。「十面」是最常演奏的一首琵琶獨奏曲。而值得一提的是幾乎每一位大師指下的「十面」都各有其個別版本處理手法。這種不成文而又自然的自由處理:在有限空間裡追求藝術風格的無限變化,是聆賞「十面」的演奏,最容易引人注目的地方,也顯示出琵琶音樂的另一特色。


春思

佚名

  原名「梨雲春思」,「梨雲」可能是一位女子的名字。據呂培原先生說:「春思是一首民初的作品,作者與年代皆不可考。」本曲曲調優雅,表現出細膩的江南樂風。在琵琶左手的吟、揉、挽、縱等指法的處理下,一幅閨中少婦春日思夫之圖宛若目前。是一首極值得細細品味的文板佳作。


平沙落雁

古曲

  本曲依據李芳園的版本,是一首著名琵琶古曲。以各種指法表達雁群在高空遨翔的姿態和鳴叫的情景。全曲分七段,各段的標題如下:(一)雁陣橫空。(二)霜天雁叫。(三)平沙撲翅。(四)高翔千仞。(五)衡陽萬里。(六)遂隊分飛。(七)一行歸影。這種在大標題(標題音樂)下另設小標題的樂段說明。充份表現出「樂中有詩,詩中有畫」的音樂特色。
 

飛花點翠

古曲

  這是一首寫景的抒情曲,旋律婉轉細膩、風格古樸,描述落花飛雪的初春景致。此曲最早見於「文板十二曲」。「瀛州古調」亦收入此曲,經劉天華整理後在南北方各地廣為流傳。


水調歌頭

王正平曲

  以蘇東城詞「水調歌頭」曲意所發展成的一首琵琶獨奏曲,在本曲中作者首創「琶音輪指」以三指作輪(大、中、食指)每指各彈一弦而得一綿綿不絕之分解和弦效果。全曲分為六段:

  一、散板:明月幾時有
  二、中板:今夕是何年
  三、慢板:月有陰晴圓缺
  四、快板:起舞弄清影
  五、慢板:但願人長久
  六、急板:千里共嬋娟
 

琵琶行

王正平曲

  王正平一九八四年作品,其間多次修訂,此次修訂本將作為明年協奏大賽之決賽指定曲。本曲以白居易「琵琶行」為全曲感情基礎及結構骨幹。整首曲子一直隨詩情的發展而進行,最後的尾聲則企圖將詩人與琵琶婦的悲情提升至較空靈的意境。全曲分為:

  一、散板:潯陽江頭
  二、自由的慢板:水上琵琶聲
  三、散板:未成曲調
  四、小快板:大弦小弦
  五、中板:五陵年少
  六、散板:杜鵑啼血
  七、中板:謫居臥病
  八、快板:番作琵琶行
  九、慢板:淒淒向前聲
  十、散板:江州司馬情


 

如果您對本商品有什麼問題或經驗,請在此留下您的意見和建議!

注意 評論內容不支持HTML代碼!
    差評           好評

相關商品


#0096 台北市立國樂團 音樂會實況錄音

#0096 台北市立國樂團 音樂會實況錄音

台北市立國樂團 音樂會實況錄音 Taipei Municipal Chinese Classical Orchestra 指揮:陳中申 Conductor: CHEN Chung-shen..

$1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