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安倫合唱作品專輯 Selected Choral Works of HUANG An-lun
指揮:斯坦尼斯拉夫‧古雪夫 演唱:俄羅斯國家尤洛夫合唱團
Stanislav Gusev conducted the State Academic Yurlov Russian A Cappella Chorus
女高音:朱小強 Soprano: Jane CHU
男中音:德米特里‧特拉別茲尼柯夫 Baritone: Dmitry Trapeznikov
管風琴:阿列克西‧施密托夫 Organist: Alexie Schmitov
CD-1
黃安倫 作品四十三號 HUANG An-lun, op. 43
泛巴羅克風格清唱劇《大衛之詩 – 詩篇第二十二篇》 TT 88:51
An Oratorio in Baroque Style “A PSALM OF DAVID – Psalm 22”
詞載聖經 管風琴與混聲合唱 Text from the Holy Bible, for Pipe Organ and Mixed Voices
-
序曲:管風琴獨奏 Sinfonia: Pipa Organ Solo 9:10
-
第一部:合唱 No. 1: Chorus 6:05
-
第二部:合唱 No. 2: Chorus 6:07
-
第三部:男中音與合唱 No. 3: Baritone Solo and Chorus 8:37
-
第四部:女高音獨唱 No. 4: Soprano Solo 6:50
-
第五部:男中音與合唱 No. 5: Baritone Solo and Chorus 11:06
CD-2
-
第七部:女高音獨唱 No. 7: Soprano Solo 9:40
-
第八部:合唱 No. 8: Chorus 5:25
-
第九部:男中音、女高音二重唱及合唱 No. 9: Duet for Baritone & Soprano and Chorus 17:04
黃安倫 作品三十二號 HUANG An-lun, op. 32
聖樂合唱二首 TWO ANTHEMS
-
第一首:《聖跡可循》 No. 1: “Holy Image I Can Trace” 5:59
詞:布雷克(英) Text by William Blake (British)
管風琴與混聲合唱 For Pipe Organ & Mixed Voice
-
第二首:《哈利路亞》 No. 2: “Hallelujah” 5:28
無伴奏合唱 A Cappella
黃安倫
黃安倫,現代中國作曲家,一九四九年出生於音樂家庭,五歲開始隨父母學習鋼琴,七歲己完成其第一冊鋼琴曲集。當時,中國近代音樂大師馬思聰評論他“有很豐富的想象力”。他於一九六一年進入北京中央音樂學院附屬音樂小學,後升入該院附中鋼琴學科,先後師從樓乾妹、邵元信。黃氏曾先後在塞北地區軍墾及在北京京劇團工作。這期間的生活,特別是師從作曲家陳紫學習民間音樂及歌劇作曲,對他的創作風格產生決定性的影響。一九七六年,黃安倫成為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以及被中央歌劇院聘為駐院作曲家;一九八零年赴北美,先後在多倫多大學、匹茲堡大學及耶魯大學深造;一九八三年獲英國聖三一音樂院院士稱號;除了連年贏取全額獎學金外,並在一九八六年以“最優秀獎”獲頒耶魯大學音樂碩士學位;為在海外宣揚中華文化,曾連任三屆加拿大安大略省華人音樂協會主席至一九九六年。
已入選《世界名人錄》及《中國百科全書》的黃安倫,雖定居加拿大並受邀為加拿大作曲聯盟成員,但他仍自認為是一個中國作曲家。他一向刻意的將自己的創作與時代相結合,立足於中華文化的根基,繼承先輩大師的傳統,以體現作曲家的藝術良心和正義感—愛戰勝恨,美戰勝醜,就是這位傑出作曲家一貫的創作主線。他的作品幾乎涵蓋嚴肅音樂的全部領域,包括歌劇、芭蕾舞、電影、合唱、聲樂、室內樂、器樂獨奏、百老匯音樂劇及二十餘部交響音樂,堪稱作品最多的中國作曲家之一。
黃安倫的作品已由世界許多主要交響樂團成功演奏,包括中國、香港、台灣、新加坡、紐約、波士頓、匹茲堡、舊金山、多倫多、溫哥華、堪培拉、倫敦及德國的交響樂團等等。
他的《舞詩第一號》被定為中國第一屆全國長笛比賽之必奏曲目;他的《舞詩第三號》則被定為國際魯賓斯坦鋼琴比賽之必奏曲目。一九九六年,中國鋼琴家郎朗以黃安倫的《中國暢想曲第二號》勇奪國際青少年柴可夫斯基鋼琴比賽決賽權,進而贏得第一名。多款其作品的樂譜、唱片經己出版。作為一個著名的音樂教育家,黃氏的弟子們頻頻贏取多倫多地區的音樂比賽。他的指揮活動則包括了中國中央樂團、中央歌劇院、中國青年交響樂團、莫斯科俄羅斯愛樂樂團、加拿大多倫多華人愛樂樂團、溫哥華聖樂團及美國林肯中心的成功演出。
此《大衛之詩》及其《復活節大合唱》和《啟示錄》大合唱,均為華人同類音樂作品中之規模最大者。
俄羅斯國家尤洛夫合唱團
俄羅斯國家尤洛夫合唱團創建於一九一九年。該團在傑出音樂家,俄羅斯人民演員亞力山大‧尤洛夫領導期間開始馳名於全國乃至全球。
該團的表演風格基於數世紀以來形成的俄國合唱傳統。亞力山大‧尤洛夫(一九二七年—一九七三年)在合唱團十五年的工作中為該團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使合唱團取得了高度藝術水平和國際聲譽。
自一九八一年起俄羅斯國家尤洛夫合唱團由俄羅斯人民藝術家斯坦尼斯拉夫‧古雪夫教授領導。
古雪夫繼承了尤洛夫的優秀傳統。合唱團的主要曲目是十六—十八世紀俄國作曲家的宗教作品,俄羅斯民間歌曲,俄羅斯作曲家的古典合唱作品。
合唱團經常出國訪問演出在波蘭、保加利亞、捷克斯洛伐克、法國、意大利、英國、德國、日本、希臘、奧地利、荷蘭,到處都受到熱烈歡迎。
一九九二年合唱團參加在法國舉行的世界合唱節。合唱團錄製了二十多張激光唱片,其中六張榮獲國際獎。
斯坦尼斯拉夫‧古雪夫
俄羅斯人民功勳藝術家斯坦尼斯拉夫‧古雪夫畢業於莫斯科柴可夫斯基音樂學院,曾任教於格涅辛音樂學院及在莫斯科大劇院擔任合唱指揮,自一九八一年起任俄羅斯國家合唱團領導,乃繼亞歷山大‧尤洛夫後俄羅斯最負盛名之合唱指揮。合唱團在他帶領下出訪世界各地,受到熱烈歡迎,錄製了二十多張激光唱片,其中六張榮獲國際獎項。
朱小強
抒情花腔女高音朱小強,畢業於上海音樂學院,曾任上海樂團歌唱演員,一九八零年被評為上海新秀獨唱演員。八十年代初移居香港後赴英國和意大利深造,拜著名聲樂家吉達‧丹尼斯夫人和老一輩著名女高音歌唱家卡帕葉拉‧托齊夫人為師,近年來為了進一步提高演唱技巧,她師從上海廖一明教授,其演唱日趨成熟。
朱小強嗓音圓潤甜美,技巧運用自如,使她在歌劇界成為一顆新星,她成功地扮演了《茶花女》中的微奧萊塔,《卡門》中的咪克艾拉,《瑪儂》中的瑪儂,《波希米亞人》中的奧塞塔,《黛安朵與安尼爾斯》中的黛安朵,《望夫雲》中的阿珍等角色。新加坡“海峽時報”稱她“有一副甜美而又彈性的嗓音……自始至終將古典的儀表與令人信服的發音和樂句完全地結合……"
朱小強現定居加拿大溫哥華,除了歌劇外,她還出現在各種音樂會中,她曾兩次與溫哥華室內樂團合作,在海頓的《創世記》和亨得爾的《彌塞亞》中擔任女高音獨唱。一九九四年她與鋼琴家崔世光應台灣省交響樂團的邀請在台灣的各大城市舉行了獨唱會,曾她與中央交響樂團,上海樂團,溫哥華室內樂團,多倫多華人愛樂團,香港中樂團,香港合唱團等合作,她銀鈴般的聲音與高貴的儀態使她廣受好評。一九九六年六月她在新加坡藝術節中參加了歌劇《浮士德》的演出,成功地塑造了“瑪格麗特”一角。一九九六年十二月她曾赴莫斯科與莫斯科國家合唱團合作舉行音樂會並擔任獨唱。
德米特里‧特拉別玆尼柯夫
德米特里‧特拉別玆尼柯夫,一九六三年生於莫斯科。一九八零年至一九八九年就讀於莫斯科之音樂學校及莫斯科音樂學院。一九八九年至一九九三年任劇場及歌劇之獨唱家。一九八九年至一九九五年任教於音樂及藝術學院。一九九四年獲國際歌唱比賽桂冠。一九九六年出版了其個人專集唱片。
阿列克西‧施密托夫
阿列克西‧施密托夫,一九五七年生於莫斯科,七歲開始習鋼琴,十三歲習風琴,在莫斯科音樂學院隨Leonid Roizman教授深造風琴並隨Tatiana Nikolaeva教授進修鋼琴,一九八七年畢業於莫斯科音樂學院並得榮譽學位。在學時己是一個很活躍的風琴及鋼琴家,並為室內樂團之主要成品,他演奏的俄羅斯風琴及聖樂尤其為大眾喜愛。一九八七年在德國的國際風琴比賽獲獎後活動更為頻繁,經常與最著名之樂團及合唱團在莫斯科及俄羅斯各地演出。曾為電台及唱片公司錄製多張唱片,自一九八三年起,在莫斯科音樂學院屬下之音樂學院教授風琴及鋼琴。
《大衛之詩》
——詩篇二十二篇
大衛之詩,交與伶長,調用朝鹿
泛巴羅克風格清唱劇
管風琴與混聲合唱
歌詞:採自英皇詹姆士一世聖經欽定本
作曲:黃安倫,作品四十三〔一九八七〕
莫斯科,一九九六年十二月初的一天,正當俄國國家合唱團在排練《大衛之詩》的間隙,剛從多倫多飛到的華裔作曲家黃安倫出現在排練廳裡。俄國音樂家們以掌聲與歡呼雷動加上俄式的擁抱和親吻歡迎作曲家的到來,“Bravo!”的喊聲四起,氣氛熱烈哄動。變革之後的俄羅斯全然不同於蘇聯時代,惟其偉大的文化傳統卻仍一如既往。他們傳統的,或者說是其特有的北方式的對音樂的那種神聖和熱愛,在排演這部巨作時由衷地表露無遺。音樂家們盛讚《大衛之詩》是“真正為人聲寫的佳構,",並尊崇為大師之作。
一九九六年的十二月九日下,在著名指揮家俄羅斯人民功勳藝術家古雪夫的領導下,《大衛之詩——詩篇二十二篇》在莫斯科柴科夫斯基音樂院大音樂廳的俄羅斯首演,成了該世界聞名的演奏廳的第一次華人作品專場音樂會。演出者為俄羅斯國家尤洛夫合唱團、華裔女高音歌唱家朱小強、俄國男中音歌唱家特拉別施尼科夫和管風琴家施密托夫。該大音樂廳的管風琴乃是俄羅斯最大的並深具歷史意義,還是格拉祖諾夫的時代由德國名家所建。以深厚的合唱傳統著稱而又一向對新作苛刻的俄國音樂界立刻接受了這部作品,聽眾們也以傳統的方式表達出他們的熱烈反應,全曲結束後紛紛以鮮花鋪滿了前台。音樂會後,熱情的聽眾圍住作曲家和參予演出的音樂家們,驚嘆朱小強“天使般的聲音!”並感謝“莫斯科音樂家協會”的負責人左貞觀“把如此傑出的作品推介來莫斯科。”本CD亦於音樂會後在此大音樂廳完成錄製。
合唱作品確實在黃安倫的創作中佔了極大的比重,僅以戲劇性的音樂為例,一九八九年在紐約林肯中心由三百人合唱團成功演出的《護花神》選曲,就已是他譜寫的第七部歌劇的總譜了。雖然這些合唱一如其他作品,都展示了作曲家特有的交響性思維和對民族風格一貫的執著,然而由於內容的關係,以巴羅克方式寫作的《大衛之詩——詩篇二十二篇》卻是一個例外。作為華人所作的最大規模之合唱音樂,這部九個樂章(外加一首序曲)的巨構,無論在宏大的結構和精湛的作曲技巧上,都達到一個空前的高度;特別在二十世紀音樂以反叛為特徵的背景下,這部力作再次雄辯地證明了先輩大師的傳統之永恒的生命力。
這部作品乃是一九八七年加拿大多倫多華人聖樂促進會的委約之作,並由該會所屬的聯合詩班於同年的十一月二十七日在多倫多首演,指揮為作曲家的父親黃飛立教授。由這位中國著名的指揮家執棒,香港聖樂團於一九八八年夏再次成功地演出了這部作品,樂譜由香港宣道出版社同步出版。該作之美國首演則是一九九四年的十二月,那次盛大的演出乃是假座紐約林肯中心,由紐約談樂合唱團在作者的親自指揮下實現的。
《大衛之詩——詩篇二十二篇》亦被稱為“受難詩篇”,雖然它是在耶穌降生前一千年寫成,卻深入地描寫了千年後耶穌在十字架上所受的精神和肉體上的痛苦,這種生動的描寫令人覺得如非身臨其境,實難有這樣深切的體會。黃安倫把握住作品風格處,把詩篇中苦難的刻畫和敬畏的巨大感染力恰當地用音樂直接傳入聽眾的內心深處。一如傳統的基督教聖樂,大合唱基本上是以巴羅克風格寫成,最低限度,樂曲之音樂概念亦是十八世紀的典型,即傾向高度情感的表達方式。不過,經過巧妙的運用二十世紀初盛行的半音技法,作品仍處處透出清新的現代氣息。
序曲[Sinfonia]由管風琴的托卡塔在低沉的g小調上開啟了全曲,演繹出紛亂而痛苦的感覺;一首強力的二重賦格隨之而至,以半音的旋法層層展開,表達了向上帝不住的哀求。
在缺乏上帝的答允下,音樂逐漸積聚了澎湃的感情,終於在第一部[詩篇22:1,2]的合唱中爆發了震撼性的呼喊,這亦是耶穌臨死時在十字架上肝膽俱裂的“天問”
一 “我的 神、我的 神、為甚麼離棄我.為甚麼遠離不救我、不聽我唉哼的言語。"
二 “我的 神阿、我白日呼求、你不應允.夜間呼求、並不住聲。"
詩人在完全絕望的情況下,仍然順服上帝的神聖和公義。在第二部[詩篇22:3,4,5]合唱中,流暢的管風琴寧靜的主旋律反而表達出受難者堅定的信念:
三 “但你是聖潔的、是用以色列的讚美為寶座的。"
四 “我們的祖宗倚靠你.他們倚靠你、你便解救他們。"
五 “他們哀求你、便蒙解救.他們倚靠你、就不羞愧。"
但這種寧靜卻是被如此殘酷的現實所反襯:詩人是那樣陷於失望與無助的深淵中,並痛苦地發現,他遭受的無情挖苦和嘲諷竟是事實。第三部[詩篇22:6,7,8]的男中音獨唱與合唱所強調的,正是這段聖經的主題:
六 “但我是虫、不是人。被眾人羞辱、被百姓藐視。"
七 “凡看見我的都嗤笑我.他們撇嘴搖頭說:"
八 “他把自己交託耶和華,耶和華可以救他罷.耶和華既喜悅他,可以搭救他罷。"
第四部[詩篇22:9,10,11]的女高音獨唱充滿溫暖的樂韻,表達了詩人心底對上帝的感覺。但繼續下來的,則是逼近的急難:
九 “但你是叫我出母腹的.我在母懷裡、你就使我有倚靠的心。"
十 “我自出母胎就被交在你手裡.從我母親生我、你就是我的 神。"
十一 “求你不要遠離我.因為急難臨近了、沒有人幫助我。"
第五部[詩篇22:12,13,14,15,16,17,18,19]的男中音獨唱顯示了詩人最深切的悲哀與痛苦,一連串的隱喻將他的迫害者比作準備將他吞食的猛獸。獨特的合唱部份以強烈的戲劇性營造出一種詭異的迫害氣氛,與獨唱所表達的肉體折磨恰成尖銳的對比:
十二 “有許多公牛圍繞我.巴珊大力的公牛四面困住我。"
十三 “他們向我張口、好像抓撕吼叫的獅子。"
十四 “我如水被倒出來.我的骨頭都脫了節.我心在我裡面如鎔化。"
十五 “我的精力枯乾、如同瓦片.我的舌頭貼在我的牙床上.你將我安置在死地的塵土中。"
十六 “犬類圍著我.惡黨環繞我.他們扎了我的手、我的腳。"
十七 “我的骨頭、我都能數過.他們瞪著眼看我。"
十八 “他們分我的外衣、為我的裡衣拈鬮。"
十九 “耶和華阿、求你不要遠離我.我的救主阿、求你快來幫助我。"
然後,樂曲不間斷地接入下一部合唱。
第六部[詩篇22:19,20,21]是一首帕薩卡利亞,管風琴重覆地奏出主題達二十二次,而合唱部份則相應作出復雜的變奏。變奏的幅度層層增大,最後達到一個極悲哀的高潮——一個震裂心肺的祈求拯救的呼號。在這首帕薩卡利亞中,黃安倫充份表現出他複調音樂寫作的才華,對這種寫作方式很多當代的作曲家甚至只能望門興嘆:
十九 “耶和華阿、求你不要遠離我.我的救主阿、求你快來幫助我。"
二十 “求你救我的靈魂脫離刀劍、救我的生命脫離犬類。"
二十一 “救我脫離獅子的口.你已經應允我、使我脫離野牛的角。"
第七部[詩篇22:22,23,24,25]由女高音獨唱將音樂轉向對上帝歡樂的歌頌,明亮的G大調使樂曲由悲傷的情緒中轉入一種昂揚、溫暖和親切的氣氛:
二十二 “我要將你的名傳與我的弟兄.在會中我要讚美你。"
二十三 “你們敬畏耶和華的人、要讚美祂.雅各的後裔、都要榮耀祂.以色列的後裔、都要懼怕祂。"
二十四 “因為他沒有藐視憎惡受苦的人.也沒有向他掩面.那受苦之人呼籲的時候、他就垂聽。"
二十五 “我在大會中讚美你的話、是從你而來的.我要在敬畏耶和華的人面前還我的願。"
第八部[詩篇22:26]以舞曲的形式表達,不斷重覆的切分低音節奏曾是巴羅克時代的流行樣式,而合唱團唱出的旋律則是多種聖樂形式的混合。作曲家還鬼斧神工地加入中東的音樂情調,令人聯想到大衛王時代盛行的舞蹈,那時大衛王本人亦會在上帝面前盡情地跳舞。[見撒母耳記下六章十四節]:
二十六 “謙卑的人必喫得飽足.尋求耶和華的人必讚美祂.願你們的心永遠活著。"
第九部[詩篇22:27,28,29,30和31]為終曲。女高音與男中音的二重唱宣告上帝為王,並由合唱進一步地呼應。一首三段體的讚美詩,由起初有力的宣告引出天使熱烈的報導,最後以一曲燦爛宏亮的賦格讚頌上帝的拯救:
二十七 “地的四極、都要想念耶和華、並且歸順他.列國的萬族、都要在你面前敬拜。"
二十八 “因為國權是耶和華的.他是管理萬國的。"
二十九 “地上一切豐肥的人必喫喝而敬拜.凡下到塵土中不能存活自己性命的人、都要在祂面前下拜。"
三十 “祂必有後裔事奉祂.主所行的事、必傳與後代。"
三十一 “他們必來把他的公義傳給將要生的民、言明這事是祂所行的。"
全曲以低沉的G 小調開始,代表耶穌的痛苦與受難;最後以活潑的G大調結束,賀上帝的勝利和統治。
崔世光
聖樂合唱二首
作曲:黃安倫,作品三十二
第一首《聖跡可循》
詞為《搖籃曲》,摘自十九世紀英國詩人布雷克之詩作《無邪與體驗之歌》
此聖樂合唱乃一九八二年黃安倫為其摯友傅瑞哲John Fraser之女Kathleen Fraser之洗禮所作,由多倫多聖克列門茨教會聖詠團首演。詞《搖籃曲》節錄自英國詩人威廉‧布雷克的詩作《無邪與體驗之歌》。為配合布雷克絕美原詩的韻味,黃安倫不僅巧妙地運用了純粹的英國十九世紀之典型合唱風格,並用一個英國假名字發表此作,以達“亂真”之效,首演結果非常成功。詩中唱到:“造物的救主阿,從嬰兒甜美的臉上,我可追循到你的聖跡;他的啼哭和微笑與你又是多麼相似。你還是個嬰兒的時候就已經為世人啼哭,而在你的微笑中—就像嬰兒的微笑—天地都沐浴在和平的氣息裡。”(意譯)
第二首《哈利路亞》
此作乃一九九五年應紐約著名合唱指揮尤美文Cilia Ong之請所作。按尤美文的希望,為了她女兒的出嫁,教堂婚禮上應有一首《哈利路亞》充滿喜樂地歌頌上主。樂曲一定要中國風格,並且要無伴奏a cappella,以使女聲像“天使一般”.
人們的熱誠反響表明黃安倫無疑作到了這些要求,而古雪夫和尤洛夫合唱團絕妙的演繹,更是俄羅斯合唱藝術一精彩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