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22 清音重聞(上)廣東音樂


#0122 清音重聞(上)廣東音樂


  • 原價: $100.00



清音重聞(上)廣東音樂

Sounding Treasures | Volume One: A collection of Cantonese music

 

  1. 出水蓮 漢樂古曲 2:56

  2. 鳥驚喧 何柳堂曲 3:17

  3. 禪院鐘聲 崔蔚林曲 4:18

  4. 別鶴怨 林兆鎏曲 3:44

  5. 和尚思妻 古曲 2:56

  6. 蕉石鳴琴 呂文成曲 3:10

  7. 走馬 傳統樂曲 4:30

  8. 平湖秋月 呂文成曲 4:10

  9. 西廂詞 客家古曲 3:04

  10. 花間蝶 何大傻曲 4:56

  11. 楊翠喜 古曲 4:18

  12. 流水行雲 邵鐵鴻曲 3:31

  13. 孔雀開屏 何大傻曲 3:47

  14. 雨打芭蕉 何柳堂傳曲 5:01

  15. 鳳凰台 古曲 3:39

 

總長57:17




「清音重聞」前言

  香港中文大學音樂系的中國音樂資料館除了大量書譜及影音資料外,最寶貴的藏品應該是它的樂器。這些樂器收於上個世紀,自七十年代保存至今,若沒有懂得演奏它們的音樂家,其實亦像博物館內的展品一樣,了無生氣,亦不過是無聲無色的死物。

  二零一二年,前音樂系老師蔡燦煌教授在任時發起了活化這些珍貴樂器的計劃,動員了余少華教授及本港中國器樂專家杜泳、陳國輝、何耿明、陳子晉及著名琴家蘇思棣、劉楚華及謝俊仁等灌錄了這兩張CD,彌足珍貴!於香港本土音樂文化更特別有意義!於此衷心感謝兩位老師及各位參與錄音的音樂名家!

  更難能可貴的是有幸請得吳詠梅博士(梅姨)調校好我館珍藏的兩排馬老揚琴,並用以灌錄CD。該揚琴為上世紀初粵樂名家丘鶴儔之物,後傳粵樂大師呂文成,再由古腔粵曲及木魚書名家李銳祖修復,音色清麗。梅姨調校後奏之灌入CD,使老樂器得以重聞於世。梅姨當時以八十七之高齡於我館主辦的「清音重聞」音樂會中用該揚琴演奏,人琴重現舞台,誠香港中國音樂盛事!可惜蔡老師未及看到這兩張CD面世已離任;余老師亦離休。

  今得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及有心人出資,這兩張CD得以印行面世,使各音樂家及蔡老師之辛勞不致長埋中國音樂資料館倉庫,十分令人安慰!僅代表音樂系及中國音樂資料館向各贊助人及機構,策劃、製作及參與CD錄音的台前幕後工作人員致敬及致謝!盼望不久的將來會有更多類似的CD製作,把中國音樂資料館所藏之珍貴樂器的優美聲音帶給聽眾。

音樂系系主任及中國音樂資料館館長
李忠順
二零一三年十二月十五日

 
樂手介紹
 


吳詠梅
(秦琴)

  我們認識的「梅姨」(吳詠梅)是位慈祥的長者,為人一向低調,致她的成就向不為人察覺。梅姨於二零一二年二月榮獲澳門政府頒授功績狀;二零一二年十二月國家文化部將梅姨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案(南音說唱)代表性傳承人;二零一三年十一月獲香港嶺南大學頒授榮譽人文學博士。

  梅姨乃港澳兩地資深曲藝名家,自幼習唱粵曲、南音,為現世能真正把握「師娘腔」之唱家。早年與瞽師劉就、潤心及銀嬌等師娘遊,盡得瞽師、師娘「地水南音」之神髓。

  四十年代香港粵樂名家邵鐵鴻創作譜子〈流水行雲〉,澳門陳陸平師傅以之撰曲,遂成名曲〈郎歸晚〉。梅姨時年十三,首唱該曲,名噪港澳。邵聞之,專程乘大船、攜樂器,赴澳邀梅,並親自拍和,曲罷言收梅為徒,然梅未嘗從其學。梅十七歲適蔡氏,相夫教子,絕足菊壇凡廿八年。四十五歲兒女成長,重踏江湖,以樂手身份隱伏於港澳曲藝界,從不公開演唱南音。

  一九九六年正月間,余參與南音名家甘明超之南音錄音拍和。甘其時年八十三,稍失神,茫茫不知所向。①梅姨開腔相助,帶甘重入記憶,錄音遂成。梅姨數十秒之行腔,勾起余一九八四年於北愛貝爾發斯特雪夜靜聽潤心南音〈歎五更〉、銀嬌粵謳〈桃花扇〉錄音之塵封記憶,喜「師娘腔」未亡,梅姨歌聲自此常縈繞心間。二零零五年掌音樂系中國音樂資料館,於杜煥瞽師南音錄音推廣活動重遇梅姨,遂力邀。終於二零零八年香港中央圖書館開腔,演唱〈歎五更〉選段,震動全場,識者欣聞舊調,以為「師娘」再世。澳門資深曲藝家沈秉和適逢其會,聞一更後即長途電話致澳門文化部,謂發現「地水南音」正宗傳人云云。

  二零零九年香港藝術節特邀「梅姨」於南蓮園池再唱〈歎五更〉之三更,聞者落涙!其後澳門電視台特邀吳演唱全本〈歎五更〉,澳門方曉「梅姨」乃該埠文化瑰寶,「地水南音」傳人。「梅姨」潛藏數十年、久被埋沒的南音藝術方為人認識。

  現年八十九,「梅姨」久定居香港,擅粵曲與南音,於揚琴及秦琴等樂器尤為精妙。從粵樂各大名家唱曲奏樂凡七十多年,曾以其秦琴為南音名家甘明超及區均祥拍和,灌錄多張CD。其秦琴拍和之音色純和,彈、挑、輪、撥等技法已臻化境,與唱腔如影隨形,自然妥貼,誠僅存南音高手!余有幸隨尾,乃七年中國音樂資料館生涯之最大得著。

余少華
二零一二年十月十六日
中大音樂系
 

①由於南音的旋律及行腔有不斷的重覆,其過序(過門)猶甚,頗有「微模」(minimalism)樂風。與不少粵樂小曲一樣,其樂句的連接甚易使唱者或奏者「打困籠」。若稍不留神,會游不出周而復始的旋律汪洋,無休止地唱奏下去。連甘明超如此資深的名家及老手也會自困。梅姨當年的說法是:「遊花園了!」。她的開腔相助是把唱者在游花園後帶到出口,使眾樂手與唱者不致在旋律上迷途,能連上結尾,以竟全曲。


杜泳

演奏高胡、椰胡(平湖秋月、鳥驚喧)

  杜泳出生在一個粵樂家庭,祖母擅愛曲藝說唱,父親亦為粵曲的高胡頭架,自小已跟祖母及父親學習唱曲和胡琴。一九九二年移居美國,在西華盛頓州立大學修讀世界音樂史,並獲邀於校內講授中國音樂,演奏胡琴。杜氏醉心於中國音樂及胡琴演奏,曾先後隨王粵生、湯良德及余其偉學藝,又隨余少華及陳慶恩學習中國音樂史。近年活躍於粵南音拍和,曾多次以椰胡為區均祥、吳詠梅、唐建垣等南音名家之演出拍和,活躍香港樂壇,並引領南音新秀唐小燕、梁凱莉等。

  二零零五年與何耿明(琵琶)、陳國輝(古箏)成立「閒樂」,週末晚於香港公園樂茶軒奏南音粵樂。二零零九年獲香港藝術節邀請,與省港南音名家於「南蓮園池」演出,甚獲好評。近年積極為香港康文署籌辦多次南音及粵樂音樂會,於省港南音粵樂之演奏及交流活動,貢獻良多。杜氏曾有高胡領奏五架頭的CD面世。其演奏閒適自得,少人間煙火味,高胡、椰胡皆不類流俗,自適然於世。


余少華

演奏椰胡、高胡(平湖秋月)

  余少華中學時代於馮元植老師的啟蒙下學習二胡,後隨謝永康老師及徐華南老師進修,中學畢業後加入琵琶名家呂培原先生領導的「香港中國國樂團」,參與錄音及演奏工作。曾任「香港中樂團」全職二胡演奏員,後轉職香港電台及香港管弦樂團。一九八三年赴美國馬利蘭大學,一年後轉北愛女皇大學,以〈三首江南二胡曲〉一文獲碩士學位;再入哈佛大學習音樂學,以論文〈清代宮廷中滿蒙音樂之文化功能〉獲博士學位。

  一九九三年返中大音樂系任教,曾任「中國音樂資料館」館長(二零零五年六月—二零一二年五月)。二零一一年為崇基學院六十週年校慶籌演粵劇《紫釵記》,並參與全劇之拍和。投入推廣「粵南音」活動,並研習其拍和,喜椰胡及絲弦音色。著有《樂在顛錯中:香港雅俗音樂文化》(二零零一)及《樂猶如此》(二零零五)二書。近年發表論文圍繞中港電影中之中國音樂運用。


何耿明

演奏琵琶、秦琴

  何耿明生於香港,少時自學琵琶。一九七六至一九八零年間任職香港中樂團,為創團成員之一。一九八一年於香港、新加坡等地舉行個人琵琶獨奏會;首演了本地作曲家羅永暉、陳永華、曾葉發、林敏怡及台灣許博允等作曲家的琵琶新作,又與香港琵琶名家陳敏莊女士攜手首演了陳永華為香港管弦樂團創作的〈第二交響曲〉。何氏為始於上世紀七十年代中國器樂新音樂作品的拓荒者。

  一九八三年何氏放下琵琶,從商至今。至一九九八年再拾琵琶以票友身份與老友阮仕春、譚寶碩及余少華等人共組「古風雅集」,推廣漸已消失的中國傳統絲弦音色及曲目。二零零四年應香港中文大學音樂系之邀請舉辦音樂會;同年受美國夏威夷大學之邀,出任該校菲列民駐校演出者(Freeman Artist in Residence),舉行音樂會及講學。二零零六年香港大學為何氏舉辦了「何耿明琵琶會知音」音樂會,現場錄音由香港電台第四台轉播;同年又應香港中樂團閻惠昌先生之邀,於《琵琶春秋》音樂會上示範演奏舊律四相十三品琵琶;年底於香港城市舞蹈團曹誠淵先生新編《霸王》舞劇中,擔任現場琵琶獨奏;與舞者在台上溶合構圖一起。

  二零零七年始與南音名家區均祥遊,並向前輩吳詠梅請益,始探南音拍和之堂奧。多次與本港名家陳國輝(古箏)及杜泳(椰胡)於港大陸佑堂及香港中央圖書館為區均祥、吳詠梅拍和南音。對於推廣中國傳統及本地廣東音樂文化,何氏不遺餘力;數度為康文署主辦之《粵韻樹下》負責解說及主持節目;去年秋應康文署邀請於香港太空館主講了四講題為《樂在其中》的中國音樂欣賞講座。

  何氏閒時以樂會友,週末時與同好於「樂茶軒」雅集,共拾絲竹之趣。


陳國輝

演奏古箏

  陳國輝生於香港,上世紀六十年代隨羅星南老師學藝,後隨蘇振波先生、陳蕾士先生、魏茂書先生等老師學習。陳氏之演奏隨意而閒適,尤擅客、潮、粵等傳統箏曲,亦喜搜集中國器樂早年錄音。於七十年代曾奏有〈南進宮〉一曲,收錄於蘇振波先生早年灌錄之黑膠唱片。於八十年代中陳氏編著了《古箏曲集》共一、二集,由台灣學藝出版社出版。

  陳氏少年時因仰慕陳蕾士先生之琴音,在蘇振波老師的引薦下,向陳蕾士教授求教,當時陳公於中文大學任教中國音樂,但並不設帳授箏,因見少年人之誠切,最終竟破例頷首;二人遂於崇基音樂系的琴室中結下師徒之緣。


陳子晉

演奏洞簫

  陳子晉畢業於香港演藝學院和香港中文大學,獲音樂學士(演奏)及哲學碩士(民族音樂學)學位。專研香港殯儀音樂及廣東吹打,並於中國及美國發表有關論文。曾為西九文化管理局轄下戲曲中心撰寫茶館研究報告(二零一三);亦為不同音樂會、唱片編寫場刊及樂曲介紹。二零一一年應香港藝術節之邀,於香港大會堂舉辦笛子演奏會。二零一二年獲中國CCTV民族器樂大賽傳統民間合奏組第二名。近年涉足南音拍和;亦曾參與昆曲折子戲及足本粵劇《紫釵記》之伴奏工作。陳氏現為香港嶺南大學《中國戲曲音樂集成》及《中國戲曲志》香港卷編纂計畫高級研究助理;並任音樂事務處兼職導師和香港中樂團特約樂師。


梁凱莉

演奏木魚

  梁凱莉乃香港土生土長的南音年青唱家。因鍾情於南音藝術,於二零零九年起隨區均祥師傅研習地水南音至今,並被區師傅視為其藝術承傳人。除得到區師傅的悉心教導外,梁氏亦有幸獲得吳詠梅博士及各方前輩的指導及提點,更給予不少鍛煉機會。梁氏曾多次於澳門參加南音演唱會,於二零一一年參與由康文署主辦的「歎詠前塵南音演唱會」始為港人熟悉,並備受讃賞與認同。除積極研習唱腔之外,梁氏亦習南音拍和及編曲等,希望可以為南音的推廣及傳承出一分力。

 


曲目介紹


絲弦合奏
出水蓮

客家漢樂

  客家音樂主要流行於廣東的大埔、梅縣及興甯一帶,且影響至贛南、閩西、閩南、台灣及東南亞一帶的華僑。〈出水蓮〉為客家音樂中的「大調」樂曲,「大調」即指樂曲有六十八板。

  此曲相傳為南宋末年由中原傳入梅縣地區的一首古曲,其音調古樸、淡雅優美,仍具中原古曲的風貌。樂曲內容據說是源自周敦頤在〈愛蓮說〉中對蓮花的形容而成。


箏領奏、絲弦拍和
鳥驚喧

何柳堂曲

  有說是呂文成(一八九八—一九八一)創作,乃中日抗戰名曲,與同時期的〈聞雞起舞〉均為喚醒及激勵全中國人民共同抗日之作品。而於一九三一年出版的《新月曲集》卻介紹此曲為古調。惟粵樂專家鄭偉滔先生則指此曲應為何柳堂傳譜之古曲,描寫一女士於窗前梳妝,其美豔竟把雀鳥也吸引到窗前品味之景。


簫領奏、絲竹拍和
禪院鐘聲

崔蔚林曲

  約於一九四五年創作,以乙反調式成譜。有說洞簫樂手崔蔚林(一九一一—一九七五)於油麻地榕樹頭聞廟堂唸經聲,感懷世事而成。樂曲分為兩段,第一段為三叮一板的慢板,第二段則是慢起漸快的流水板。原為洞簫獨奏曲,後經詞人填上歌詞詠唱而廣泛流傳,互聯網上更流傳以廣府粗口的版本。今以簫領奏、絲竹拍和。
 

粵樂合奏
別鶴怨

林兆鎏曲

  乙反調式成曲。由於傳統七平均音階的作用,使樂曲產生纏綿哀慟的感染力。整曲旋律高雅哀怨,表現依依不捨的離情別意。
 

粵樂合奏 
和尚思妻

古曲

  是《三寶佛》其中一段,最早見於丘鶴儔(一八八零—一九四二)的《弦歌必讀》(一九一六),注明為過場譜,並以合尺線演奏。《三寶佛》由〈擔梯望月〉、〈三汲浪淘〉及〈和尚思妻〉三支曲組合而成。一九五七年的粵劇電影《唐伯虎點秋香》(任劍輝、白雪仙和梁醒波主演)中的小曲〈拉郎配〉便調寄此曲。
 

粵樂合奏
蕉石鳴琴

呂文成曲

  初見於一九二八—一九二九年,為呂文成早期作品。於一九三三年載入沈允升輯的《弦歌中西合譜》第三集。此曲又名〈蝶戀花〉和〈蝶戀殘紅〉,全曲顯示出嶺南美景之象。
 

粵樂合奏
走馬

傳統樂曲

  曾名〈走馬英雄〉,有說呂文成根據嗩吶曲牌〈大開門〉改編而成。全曲分成兩段,第一段為爽快的中板,第二段為快板。全曲節奏明快,生動的表現了走馬之景象。
 

高胡領奏、絲竹拍和
平湖秋月

呂文成曲

  〈平湖秋月〉乃粵樂大師呂文成的代表作,創作於三十年代。樂曲原名〈醉太平〉。曾有說法指此曲以江南絲竹八大套中的〈歡樂歌〉發展而成。「平湖秋月」乃杭州西湖十景之一,一般認為呂文成於中秋時節暢遊杭州西湖,被其景色吸引而成曲。

  此曲常被改編為不同民樂版本,如笛子、箏獨奏等;亦為粵劇常用的小曲。是次錄音以高胡領奏,絲竹拍和。
 

箏、琵琶合奏
西廂詞

客家箏曲

  客家箏樂亦稱「漢樂」,與「粵樂」、「潮樂」以及「瓊樂」並稱為廣東四大樂種。有說是因為客家箏樂廣納中原音調故以「漢」名之。客家箏曲主要源自「漢皋舊譜」及「中州古調」河南板頭,一般以十六弦鋼線箏演奏。客家箏樂分為「大調」、「小調」和「串調」,發展自客家音樂。〈西廂詞〉乃「串調」中的「硬線」作品。


高胡獨奏、箏拍和
花間蝶

何大傻

  何大傻(一八九六—一九五七)原名何福如,又名何澤民,唱、撰、演俱佳。與呂文成、尹自重及程岳威合稱為粵樂「四大天王」。另外,坊間亦有一謬誤為〈花間蝶〉即〈柳底鶯〉。這是因為兩曲原是當年同一唱片之兩面,因陰差陽錯調換了,後人便將錯就錯把〈柳底鶯〉改名〈花間蝶〉。〈花間蝶〉由四拍子成譜,並以正線和乙反線相間運用。曲調悠閒,演奏者之演奏亦從容自在,別具韻味。
 

粵樂合奏
楊翠喜

古曲

  〈楊翠喜〉是粵樂古曲,已流傳百多年,作者及其曲意已不可考。有說法指楊翠喜乃北京城中的名妓,於光緒時期為康有為和梁啟超等維新派做過掩護工作,故以此古曲表揚和紀念這位女士,並以其名名之。〈楊翠喜〉為粵劇及粵曲中常用的小曲;王粵生創作的著名粵語流行曲〈分飛燕〉亦是調記此曲。
 

粵樂合奏
流水行雲

邵鐵鴻曲

  邵鐵鴻(一九一四—一九八二)創作於四十年代初。澳門陳陸平先生以此譜子撰曲,名〈郎歸晚〉。梅姨(吳詠梅)當年以十三歲之齡首演該曲,馳名省港澳,學唱者眾,更有電影公司以《郎歸晚》(一九四七)為名拍成電影。樂曲以乙反線演奏,引子由三個節拍自由的長音組成,以傳達出深情、懷幽的情緒。是次錄音梅姨以丘鶴儔傳世之老揚琴配合近世人少用的傳統揚琴技巧「左竹法」演奏,極具韻味,彷彿讓時空回到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的香港……
 

揚琴獨奏
孔雀開屏

何大傻

  何大傻約於一九三二年創作。樂曲以頓音和切分音描繪孔雀開屏、爭豔鬥麗之景象,細膩動人。是次錄音以李銳祖先生贈予中文大學音樂資料館珍藏之揚琴演奏,並由李先生好友梅姨負責獨奏,別具意義。
 

粵樂合奏
雨打芭

何柳堂傳譜

  曲譜早見於丘鶴儔的《增刻弦歌必讀》(一九二一),乃何柳堂(一八七二—一九三三)傳譜的琵琶曲。樂曲主要描繪雨點打在芭蕉葉上之情景。全曲節奏明快,並配合連音和頓音的運用,生動的展示芭蕉葉搖曳之態。潘永璋於文革時期曾改編此曲,為〈蕉林喜雨〉。
 

粵樂合奏
鳳凰台

古曲

  粵樂古曲,收錄於《弦歌必讀》,曲意已不可考。有說此曲或與著名詩人李白所創作的〈登金陵鳳凰台〉有關,現節錄該詩以供參考。

  鳳凰台上鳳凰游,鳳去台空江自流。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邱。
  三台半落青山外,二水中分白鷺洲。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如果您對本商品有什麼問題或經驗,請在此留下您的意見和建議!

注意 評論內容不支持HTML代碼!
    差評           好評

相關商品


#0090 傳統粵樂名曲精選(2CD)

#0090 傳統粵樂名曲精選(2CD)

傳統粵樂名曲精選(2CD) Favourite Traditional Cantonese Music 頭架(領奏):梁秋、陳添壽、盧家熾、劉天一、朱海、甘尚時、余其偉等   ..

$150.00

#0123 清音重聞(下)古琴

#0123 清音重聞(下)古琴

清音重聞(下)古琴 Sounding Treasures | Volume Two: A collection of Qin music   平沙落雁 愔愔室琴譜(200..

$100.00

#0124 粵樂薪傳 香港演藝學院三十周年(2CD)

#0124 粵樂薪傳 香港演藝學院三十周年(2CD)

粵樂薪傳 香港演藝學院三十周年(2CD) The Heritage of Cantonese Music The 30th Anniversary of the Hong Kong Aca..

$2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