斐平絕響(一)
Everlasting Piano Works by HSU Fei-ping (1)
鋼琴:許斐平 Piano: HSU Fei-ping
協奏:俄羅斯愛樂管弦樂團 Orchestra: Russian Philharmonic Orchestra
指揮:克里緬茨 Conductor: Konstantin D. Krimets
- 拉赫瑪尼諾夫:C小調第二鋼琴協奏曲,作品18號
S. Rachmaninoff: Piano Concerto in C Minor, Op.18
第一樂章 1st Movement 11:15
第二樂章 2nd Movement 11:33
第三樂章 3rd Movement 11:55
- 拉赫瑪尼諾夫: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作品43號24:15
S. Rachmaninoff: Rhapsody on a Theme of Paganini, Op.43
許斐平
許斐平—中國當代最傑出的鋼琴家之一—是阿圖爾‧魯賓斯坦國際鋼琴大賽的金獎得主,並在紐約金娜‧巴考娃鋼琴比賽、馬里蘭大學國際比賽、西班牙帕洛馬‧奧謝等國際大賽上屢獲殊榮,一九八三年,許斐平在紐約的愛麗絲‧杜裡音樂廳舉行了他的個人首演。此後,從卡內基音樂廳、林肯中心到華盛頓的肯尼迪中心,許斐平的足跡遍佈全美,並頻繁往返於歐洲、南美及遠東地區。
許斐平出生於中國廈門鼓浪嶼。父親是一位牧師,母親則在教堂擔任司琴。聖詩成為許斐平最先接觸的音樂。當他的父母發覺他經常在鋼琴上背奏出他所聽過的聖詩時,便決定將五歲的許斐平送去正式學琴。一年後,許斐平已公開登台演奏了。八歲時,上海音樂學院鋼琴系主任范繼森到鼓浪嶼休假。聽了許斐平的演奏後,認定他的才華,便將年僅八歲的許斐平帶往上海音樂學院收在門下學習。許斐平很快便成為令人觸目的鋼琴神童。十二歲時已能演奏蕭邦的全套練習曲,並和上海交響樂團合演。同時,他應邀為比利時伊麗莎白女皇作御前演出,女皇讚嘆不已,繼而邀請他前往歐洲進修與表演,但惜因中國文化大革命的爆發,未能成行。此後,許斐平以北京中央樂團獨奏家的身份隨團在中國及遠東各地演出,廣受讚譽。同時亦灌錄了包括《黃河》協奏曲在內的幾張唱片。
許斐平一九七九年前往美國伊斯曼音樂學院師從大衛‧伯基,一九八一年他到朱麗亞音樂學院拜師於鋼琴家薩夏‧高洛文斯基。
一九八九年,許斐平與指揮家查理斯‧杜托指揮下的蒙特利交響樂團合作,為電影《哭泣的新娘》錄製配樂。同年,他在日本錄製了蕭邦鋼琴曲選。一九九二年,許斐平與上海交響樂團同赴歐洲作巡迴演出。他在德國、瑞士、意大利演奏拉赫瑪尼諾夫及勃拉姆斯的鋼琴協奏曲,大獲好評。同年,他同華西裡‧辛奈斯基指揮下的莫斯科管弦樂團在香港柴可夫斯基百年紀念音樂會上合作演奏了柴可夫斯基第一鋼琴協奏曲。其後,他先在安道爾和法國舉辦了個人獨奏音樂會,繼而,前往美國與當地樂團在賓氏森林音樂節上合作,並和杜佩奇交響樂團於芝加哥同台獻藝。
近幾年,許斐平與查理斯‧杜托指揮下的蒙特利交響樂團合作在香港藝術節演奏,並與堂皮雅交響樂團、日本九州交響樂團、俄羅斯愛樂管弦樂團、中國國家交響樂團等演出團體合作,在日本、中國、法國、哥倫比亞、芬蘭等地的音樂節、音樂會上頻頻獻藝。許斐平近年來也多次回國,在近二十個城市舉行獨奏音樂會,並與中國國家交響樂團、北京交響樂團、上海交響樂團、廣州交響樂團、廈門愛樂樂團、深圳交響樂團等許多樂團都有過傑出的合作。他還與幾家唱片公司合作錄製了包括貝多芬協奏曲、貝多芬奏嗚曲、梁祝鋼琴協奏曲以及黃安倫鋼琴曲選在內的多張唱碟。
可惜當他的藝術造詣正達爐火純青之際,許斐平先生卻在去中國講學演出途中遇車禍離世。這張在他離世前幾個月才錄製的唱碟,竟成了他最後留給人們的紀念。但願他美妙的琴聲和謙和正直的人生永遠留在人們心中。
“一個完全成熟、卓越的演奏者,以罕有的才華將火熱的感情與細膩的技巧溶為一體。”—《紐約時報》
“一個完全駕馭音樂的表演,充滿魅力和靈巧。”—《華盛頓郵報》
“許斐平—樂壇罕有的塊寶”—《三藩市評審報》
“他的演奏如大珠小珠落玉盤,恰能表達敏銳的音樂感覺和眩目耀眼的鍵盤技巧。”—《耶路撒冷郵報》(以色列)
樂曲介紹
《C小調第二鋼琴協奏曲》
拉赫瑪尼諾夫曲,作品十八號
作者最著名作品之一的c小調第二鋼琴協奏曲(作品第十八號)出版於一九零二年,他完成這作品正處於人生中最不幸的一段時期,並於一九零一年親自擔任鋼琴初奏。
在這部作品寫作的前一年,作者正處於世紀之末,藝術環境頹廢悲觀的俄國上流社會。所追求的不再是和聲、結構、或是雄壯的氣概,而是熱情、感觸、鬱問以及悲嘆。這也是作者受到柴可夫斯基音樂的影響及與之相似之處,當他的第一交響曲初奏失敗後,這種悲觀、厭世的情緒就影響他更大了,使他有放棄作曲家生涯的企圖。雖然在出訪倫敦時獲得相當的成功,並且答應新寫一曲給倫敦愛樂管弦樂團於次年演奏,不竟仍未能使他振作起來。
作者的好友戴爾醫生利用“自我暗示”法,終使拉赫瑪尼諾夫逐漸地恢復了創作意慾。本曲就是他病愈後完成的第一部作品,並將之題獻給戴爾醫生以示謝意。
本曲共分為三個樂章。第一樂章由一組極具表現力的和弦開始,所引進的主部與副部的悠長曲調都是世界鋼琴文獻最動人的旋律,是按包含呈示部—發展部—再現部的傳統寫法;第二樂章“持續的慢板”,具有拉赫瑪尼諾夫的浪漫性風格;第三樂章“詼諧的快板”,是一首華麗的諧謔曲,引向樂曲燦爛的尾聲。
《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
拉赫瑪尼諾夫曲,作品四十三號
帕格尼尼的作品第一號是二十四首小提琴隨想曲,不少的作曲家都曾對此作品發生過濃厚的興趣,像舒曼、李斯特、布拉姆斯等都曾利用其中的主題寫成鋼琴曲,拉赫瑪尼諾夫則除了鋼琴之外還寫上了一個樂隊,亦極為流行。
拉赫瑪尼諾夫於一九三四年夏天,在瑞士的魯瑟恩湖畔渡假時就開始寫作這首作品,而於八月二十四日返美之前完成了全部寫作。同年十一月七日由費城交響樂隊擔任首演,拉赫瑪尼諾夫親自演奏鋼琴,史托考斯基擔任指揮。
拉赫嗎尼諾夫這首作品是由主題和二十四個變奏組成,以帕格尼尼的小提琴隨想曲為基礎,全曲共分為三個部分,即三組的變奏。第一部分,具有呈示部的性質;第二部分,具有展開部的性質;第三部分,具有再現部的性質。拉赫瑪尼諾夫這部作品的主題能結合到中世紀的聖詠音調上,全曲意趣橫生,充滿幻想和抒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