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三弄 呂培原琵琶獨奏
Three Variations of Plum Blossom | Pipa: LUI Pui-yuen
1. 梅花三弄
2. 潯陽夜月
3. 大浪淘沙
4. 塞上曲
5. 龍舟
6. 高山流水
7. 飛花點翠
8. 陽春白雪
9. 朝元歌
10. 十面埋伏
11. 青蓮樂府
錄音日期:1993年4月
©&℗ 1993 龍音製作有限公司
呂培原(琵琶獨奏)
江蘇吳縣人,早年在上海隨琵琶名家蕭韻閣及夏寶琛先生學習古曲。到香港以後,又隨吳宗漢先生學習古琴。除了擅奏琵琶及古琴外,更精通多種絲竹樂器。其演奏技巧,不只融匯了清秀的江南絲竹味道,而且加進了十幾年來琵琶發展中的許多新指法,剛柔並重,技韻傳神。
呂先生是中樂界的前輩。如果說今天的香港中樂界是一塊花朵盛開的園地,那麼呂先生應該是其中的拓荒者。廿多年來,培養出不少人材,堪稱桃李滿門。他謙遜認真,充滿人情味。每年的校際音樂節中的中樂比賽,便是他與已故洞簫演奏家黃呈權所發起。早在1961年,他已匯集了香港中樂名家創立香港中國國樂團。今天香港有職業化的中樂團,呂先生等前輩們在啟蒙和孕育時期中的汗馬功勞當然抹煞不了。
1973年,呂先生移居美國後,仍致力發揚中樂,先後於布朗、雷奧拿、伯克萊之美國東方藝術院及世界音樂中心等著名學府任教,又經常在紐約、波士頓、水牛城、芝加哥、侯斯頓、三藩市、伯克萊、溫哥華及多倫多等美加城市作巡迴演出,所到之處,好評如潮,被認為中國傳統音樂之典範。
樂曲介紹
《梅花三弄》
民間樂曲
夏寶琛 改編
此曲即民間流傳極廣的《三六》,原名《三落》,全稱應為《梅花三落》。因「三六」是江南吳語「三落」之諧音,故有此名。「梅花」比喻樂曲中有五次合頭,若梅花之有五瓣;「三落」是曲中有四段旋律,各有三個落音(起音)之意。樂曲是運用循環變奏構成,旋律流暢活潑、頓挫分明,洋溢著歡樂的情緒。
《潯陽夜月》
古曲
原名《夕陽簫鼓》,是一首流傳悠久的琵琶文曲,1864年的《今樂考證》已在考證此曲,現存最早的譜本為1875年無錫吳畹卿抄本。1895年李芳園對其作了較大發展,更名《潯陽琵琶》,收在他的《琵琶新譜》中。李氏的學生汪昱庭又作了加工潤飾,改名為《潯陽夜月》或《潯陽曲》。其後1925年,上海大同樂會的柳堯章和鄭覲文等據此改編成合奏曲,名為《春江花月夜》。
儘管名稱和表演形式不同,但音樂的內容和意境則是相同的。優美安靜的旋律,展示出江南水鄉迷人的景色;就像一幅工筆精細,清麗淡雅的山水畫卷,引人入勝。
《大浪淘沙》
華彥鈞 曲
此曲為瞎子阿炳傳譜,他所演奏的曲調來源,通常都是一個啞謎,無法印證出處。據他說此曲原是道家的「梵音」合奏曲牌,經過他在技術上的修飾,成了琵琶曲。但到目前為止也沒有考證到與此曲有關的道家音樂,因此這可能就是阿炳自己的作品。
樂曲共分三段。第一段細膩安靜地訴述了他對人生不平和的感慨。第二段用發展的手法,情緒漸次高漲,富有推動力的音調與前段成了鮮明的對比。第三段採用十番鑼鼓《將軍令》的曲調為素材,以明朗鏗鏘有力的節奏,作為寄托著對美好生活的期望。
《塞上曲》
古曲
此曲最早收錄於李芳園編輯的《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譜》,據本為華秋蘋《琵琶譜》的《武林逸韻》,是浙派陳牧夫所傳西板四十九曲中五首情緒一致、各為六十八板的小曲所組成的一首文套,取名《塞上曲》,並偽托為王昭君所作。內容借意王嬙出塞、懷念故國家園的心情,抒發出一種哀怨淒楚的情懷,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龍舟》
呂振原 編曲
這是江南一帶的民間套曲。從前江南的彈詞藝人常將它作為開場曲演奏,以民間吹打音樂,打一段、奏一段,相間進行為結構。利用琵琶的技法模仿鑼鼓,並選用數首民間小調輪番演奏,表現出端午節龍船競渡時歡快熱烈的場面。
《高山流水》
河南板頭曲
此曲為河南鼓子調說唱的開場音樂,以伯牙子期的故事為題材,用民間樂曲《老六板》放慢加花而成。樂曲旋律流暢,節奏鮮明,常為民間藝人們雅集時演奏,以表達知音和友情。
《飛花點翠》
瀛洲古調
樂曲以民間曲牌《八板》為基調發展而成。江陰抄本《文板十二曲》已載有此譜,後來海門沈肇洲將其編入他的《瀛洲古調》中;劉天華又加以整理,使之在各地廣為流傳。
旋律清新秀麗,風格古樸。解題有兩種:一為飛花散在芳草上,表現出春意正濃;二為雪花映松柏,松柏傲飛雪的意境。
《陽春白雪》
古曲
亦稱《陽春古曲》,一般以李芳園、沈浩初等的十段至十二段譜者為《陽春》;汪昱庭節刪的七段譜者則為《小陽春》,又名《快板陽春》。節奏流暢活潑,表現了冬去春來、大地復甦、萬物向榮的景象。
樂曲由民間的幾首六十八板的小曲聯綴而成,並以《八板》作承前啟後的作用。《小陽春》用《八板》作合頭,《大陽春》用《八板》作合尾,通套快板,要彈得緊湊方妙。
《朝元歌》
崑劇曲牌
此曲採自崑劇曲牌,為明代高濂所作傳奇《玉簪記》中〈琴挑〉一折,描寫借讀尼庵的書生潘必正,夜聽女尼陳妙常彈琴,因而相愛的故事。樂曲表現出陳妙常自憐身世太飄零、且向冰弦訴不平的感慨。
《朝元歌》曲牌被《九宮大成南北詞宮譜》收歸南雙調過曲。《集成曲譜》則收歸南仙呂入雙調集曲。《南北詞簡譜》卻收歸南雙調正宮調類過曲。
《十面埋伏》
古曲
此曲為琵琶武套的代表作,描寫公元前202年楚漢爭雄,在垓下決戰的情景;淮陰韓信以十面埋伏之計戰勝西楚霸王項羽,故此曲又名《淮陰平楚》。樂曲情節分三大段,寫戰前準備、大戰情景,及戰爭的結局。
它的歷史可以追朔到明末王猷定的《四照堂集》中的〈湯琵琶傳〉,記載了湯應曾演奏《楚漢》一曲的情景,與《十面埋伏》極相似,疑即此曲之前身。樂譜最早見於華秋蘋的《琵琶譜》,是直隸王君錫傳譜,題為《十面》。後來李芳園的《琵琶新譜》也收了此曲,改名《淮陰平楚》。
《青蓮樂府》
古曲
樂曲由四首六十八板的小曲〈清平詞〉、〈鳳求凰〉、〈三跳澗〉和〈玉連環〉組成,它們屬於文板及雜板,收錄在華秋蘋的《琵琶譜》中。
後來李芳園將之聯綴收錄在他的《琵琶新譜》中。因〈清平詞〉一曲,李氏將之附會到李白的《清平調》。又因李白別號「青蓮居士」,所以將此曲取名《青蓮樂府》,並將其餘三段改名〈舉杯邀月〉、〈風入松〉和〈石上流泉〉,偽托為李白所作。
樂曲旋律質樸清新、醇厚古雅,是琵琶文套的典型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