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小瑛 交响的经典与入门(2CD)
ZHENG Xiao-ying | Classics & Introduction to Symphony
CD-1
马勒:《尘世之歌》(又译《大地之歌》)(59’40”)
德文歌词由马勒选自唐诗
中文歌词由张毅译配自英文版
郑小瑛参考廖辅叔德译版修配于2013.6.8
-
《叹世酒歌》 男高音:王丰 08’11”
-
《孤秋》 女中音:杨光 10’00”
-
《青春》 男高音:王丰 03’09”
-
《美人》 女中音:杨光 06’42”
-
《春醉》 男高音:王丰 04’27”
-
《告别》 女中音:杨光 27’13”
CD-2
- 黄安伦:交响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 缩编、朗诵:郑小瑛(25’00”)
根据安徒生同名小说创作的芭蕾舞剧音乐缩编
- 普罗科菲也夫:交响童话《别佳与狼》 缩编、朗诵:郑小瑛(26’20”)
长笛(小鸟):葛芝荣
双簧管(小鸭):高航
单簧管(野猫):杨毅
大管(老爷爷):董方华
圆号(大灰狼):金皛、刚星王、稼宁
弦乐(别佳):黄体文(声部长、第一小提琴)、张腊腊(第二小提琴)、车健(中提琴)、肖翔(大提琴)、范小龙(低音提琴)
打击乐(猎人):程陈、杨烈
- 马勒:《流浪少年之歌》 男中音:孙砾(18’50”)
马勒词/梁静、邹仲之翻译/郑小瑛配歌
-
我的爱人结婚啦 04’20”
-
清晨来到田野上 05’00”
-
一把滚烫的尖刀 03’30”
-
我心爱人的蔚蓝眼睛 06’00”
郑小瑛
郑小瑛教授是我国第一位歌剧-交响乐女指挥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是第一位登上国外歌剧院指挥台的中国指挥。她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留学苏联国立莫斯科音乐学院。曾任中央歌剧院首席指挥、中央音乐学院指挥系主任、我国第一个志愿者乐团“爱乐女"室内乐团的音乐指导和厦门爱乐乐团艺术总监。
郑小瑛曾成功地在20多个国家指挥演出,曾获法国文学艺术荣誉勋章和两枚俄中友谊荣誉勋章,被世界合唱理事会邀请出任世界合唱比赛-荣誉艺术主席团永久成员。
她曾荣获中国歌剧事业特别贡献奖、文华指挥奖、中国文联、中国音协“金钟奖”的终身成就奖和“中华文化人物”等奖项,还曾获福建省敬业奉献道德模范、福建省“三八”红旗手标兵、厦门经济特区建设30年杰出建设者等20多项荣誉称号。近年来,她还被中央歌剧院授予“终身荣誉指挥”,被福建省歌舞剧院聘为终身荣誉顾问。2016年由她率领福建交响乐团在澳大利亚“土楼南行”,创下了刘湲作曲的交响诗篇《土楼回响》15年内在12个国家上演了66场的我国大型交响乐演出最高纪录,圆了这位客家女的“土楼环球梦”。
目前她还在努力推动西方经典歌剧的中文化,几十年如一日,实践着她“阳春白雪,和者日众”,与大众共享美妙音乐的人生追求。
“中为洋用”——“洋为中用”
郑小瑛
马勒根据中国唐诗为男高音和女低音(或男中音)独唱和管弦乐队写的交响曲《尘世之歌》(又译《大地之歌》,我认为从内容看,译为《尘世之歌》更为切题)在1998年5月由于德国艺术家的来华演出而受到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李岚清的关注,他指示我国学者一定要尽快把他每首所依据的唐诗搞清楚,从而在我国音乐理论界掀起了一个确认那些唐诗出处的研究热潮,把这次中西方文化的成功对话提到了从未有的高度。
其实这部作品在中国的首演应当回溯到1985年7月。第一位澳大利亚指挥家、小提琴家伦伯特‧多梅特来华与中央歌剧院合作举行音乐会时,就怀着对中国文化的尊重和喜爱,不仅自己独奏了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开了外国音乐家演奏《梁祝》的先河,还指挥上演了马勒这部用中国唐诗写成的《尘世之歌》。那次是由我国青年歌唱家马洪海和王惠英用中央歌剧院张毅从英文中译配歌的版本演唱的。
虽然我不懂德文,但在为二位歌唱家用中文音乐作业的过程中,我反复体验了马勒的音乐与诗词的密切关系,我被震撼,被深深感动。因而1990年3月当我收到上海交响乐团的邀请时,我就请中央歌剧院的歌唱家刘维维和刘 珊再次在上海首演了这首《尘世之歌》。那时我已经从我国著名的音乐理论家、精通德文的翻译家廖辅叔教授处拿到了译自德语的中文,但由于还没有配歌,在上海的演出仍然用的是张毅的译配。可惜这两次将历史上的“中为洋用”反转来“洋为中用”的努力,并没有引起有关领导和音乐界的注意。
《尘世之歌》中美丽的中文诗意与马勒戏剧性的音乐,那“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神来融合,给这首经典升华起的魅力,使我久久不能忘怀。2005年3月我又请歌唱家王丰和梁宁与厦门爱乐乐团用原文演出了一次。接着,为了中国大众也能更好欣赏这部世界名著,我参考了廖辅叔教授的中文译稿,再次对照张毅的英译稿进行了修配,并在排练中与歌唱家反复切磋,使其更加符合汉语言与原作的文学和音乐逻辑,意义更加准确,更容易被中国听众理解,于2013年6月由我执棒厦门爱乐乐团与歌唱家朱依东和杨光合作再次用中文上演。
《尘世之歌》是东西方在诗歌、音乐、歌词译配等文化方面交流、融合的不朽结晶,是一部具有“中华魂”的德国作品,今天他又从“中为洋用”回到”洋为中用”,再次深化了这种交流和融合。我国音乐理论家们经过认真考证,已经认定马勒所依据的汉斯‧贝特该的《中国之笛》是根据若干个法文和德文版的唐诗“转译”、“编译”,或者自行“仿诗”的,因此马勒对他看到的,经过了人们“意译”的唐诗的取舍和增减,正好证明了他对这部作品的定位:“这是我所有作品中最个性化的一部。”我们为马勒在中国文化的感染下启发了他“中为洋用”的创作灵感感到欣慰,也从这里更加了解了那个天才的指挥家,作曲家马勒的个性。他是在痛失爱女、本人心脏病恶化,以及由于坚持高度艺术标准,与因循守旧采取不妥协态度,不谄媚权贵,甚至他的犹太血统还遭到人们攻击的情况下,才迫使他于1907年愤然离开了被他带到了世界一流高度的维也纳宫廷歌剧院的。正如他的夫人阿尔玛所说:“那些中国诗歌饱含的无限忧郁唤起了他内心的共鸣,过度的苦难使他更加懂得和珍惜欢乐,因此,虽然他是在人生最郁闷、悲凉的心情下完成了这部直接来自他内心深处的心曲,我们仍然从中听到了属于他天性里的对生命、爱情、青春和大自然的歌颂和赞美。”正是这样,马勒通过音乐,沟通了两个遥远的民族对欢乐生活的期望和对大自然的热爱。虽然这里也满怀遗憾和惆怅,充满了因苦难而无奈告别尘世的无尽留恋和感受,却并不缺少富于幻想和美感的抒情性表达。
作为一个表演者,我更关心的是中国听众也能最大程度地理解和享受世界经典音乐,因而我一直在追求外国歌曲(歌剧)的中文化。因为在我国,除了个别表演团体有高端国际交流任务之外,我们的服务对象主要是中国人,而世界各国在介绍外国歌剧时,除了少数顶级剧院坚守用原文演唱外,多有用各自母语译唱的,听说日本国立剧场也一律采用日文演唱。有人说用中文译唱洋曲有时四声倒置,听着别扭;再说听着原文,看着中文字幕也可以懂嘛。的确,对于懂外语的观众,欣赏其原汁原味肯定是首选,然而对于多数对外国语言、外国文化本来就知之不多的中国歌唱家来说,尽管为学语言投入了大量时间精力,有时还是不能逐词懂得,有些甚至还停留在只会模仿拼音的程度上,这怎么能很好地表达作者要求的感情呢?而对绝大部分不懂外语的观众来说,虽然有字幕的帮忙,却不能从歌者的表演中感受到同步语言的感染力,也有如“隔靴搔痒”一般,又如何能打动心弦?比如《尘世之歌》第一乐章一开头那个由圆号奏出的豪放任性的主题之后,如果你能够听懂“杯中美酒散发迷人芳香"的歌词,就很容易将你带入主人公那玩世不恭的醉意中去;而当欢乐坠入忧伤的低谷,一只孤单的单簧管在竖琴轻柔的伴奏下,引入歌者的一小节一个音,无限感叹地地唱出那被马勒在这里三次强调的“生命一片黑暗,死亡(也)一样"时,那每一个被你听懂的歌词都会撞击你的心灵!又如第六乐章那段长达27分钟的终曲的最后一段,马勒在用王维的诗与友人做人生告别之后,竟自己补充了一段歌词:“可爱的大地,可爱的人间,大地苏醒,鲜花盛开,春色满园,阳光照耀蓝天,永远,永远!”这证明他并不是遁世、厌世的,而是对生活充满了期待和热爱。他还就这段慢板问过他的学生,也就是他去世后指挥《尘世之歌》首演的布鲁诺•瓦尔特:“这是听众可以接受得了的吗?它会驱使他们厌世轻生吗?”我相信,如果听众能够听懂唱词,就能够随着他高超细腻的,室内乐风格的迷人伴奏,深刻理解他这段告别尘世,憧憬美丽永生的美妙乐篇。
《尘世之歌》已经走过了30多年漫长的译配之路,我也尽了自己的努力,可惜2013年录制这张唱片时,我还不知道已有许多专家们提供过不同的译本,因此目前录在这里的,也肯定不是每句唱词都译配得完美,但正如我国翻译文学名著的事业,从生涩到逐渐通顺流畅,走过了将近一个世纪,但是,它却使得亿万中国读者走进了西方文学宝库。一样,翻译歌剧和声乐作品更加困难,因为不仅意思要译得对,词句要译得美,在配合到音乐里去时,还要适合歌唱,要口语化以方便理解;其唱词的分句、语句情感的重点、四声与旋律的走向,配歌音节的律动等都要尽可能与原著吻合,才可能符合音乐表现的要求。因此,一部好的音乐译本往往要经过具有相当音乐和文学水平的译配者与音乐指导和歌唱家们的多次反复咀嚼,甚至经过观众的检验,才能逐步完善,这是一个正常的、科学的流程。举个例子,比如第一乐章里马勒反复强调的那句“生命一片黑暗,死亡一样”,共 9个音,根据原文,6个音后才能断句,几经歌唱家试唱,大家同意加一个不带喷口辅音的“一”字,才保持了原诗的意义和音节的律动。由孙慧双和我译配成中文的法国歌剧《卡门》历经30多年了,还存活在中央歌剧院的舞台上,也是一个证明。我们对西方声乐作品的译配之路不过刚刚开始,这次我将经典的《尘世之歌》修配出版,也有抛砖引玉之意,我真心期待还能出现更加完美的译配本。这是一条充满挑战的艰辛道路,可是,当看到因此有更多的我国听众能够走近并高质量领略西方经典,有更多的我国歌唱家能够方便地走进西方经典,那就是值得欣慰的了。
2013年9月的中译修配录音得到了我国杰出女中音歌唱家杨光和资深男高音歌唱家王丰的大力支持,他们二位都曾在国际舞台上多次用原文演唱此曲,他们说,这次却感受到了一种完全不同的艺术体验!他们认为中文译成了艺术化的白话,却不失原诗的本意,非常贴切,中译歌词的重音与原文歌词的也很吻合,用中文母语演唱还会更直接地产生画面感,使表演更加容易“入戏”,流畅。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民办厦门爱乐乐团的乐器条件有限,这次录音的低音大管和第二竖琴都不得不使用了代用品,而终曲中的曼多林以琵琶取代,倒是我的创意,希望那样更具有中国民族特点。马勒的总谱体现了他作为一个非常具有想象力又十分严谨的指挥家的特点,几乎对每个声部他都有细致的力度和演奏法的要求,可当时我面临辞职离团,已不可能再精雕细凿,只有在这里抱憾了。
这里还有两首由我自己指挥,自己朗诵的黄安伦根据丹麦作家安徒生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写的舞剧音乐和苏联普罗科菲也夫的交响童话《别佳与狼》(为尊重俄文原名而不用英文译名“彼得”),都是我几十年为孩子们做音乐会表演用的缩编本,我认为比原版更加紧凑,更有画面感,也是一种“洋为中用”吧,一并收在这里,姑且作为孩子们走向“经典”的“入门”第一快敲门砖吧。
马勒和他的两首“歌”
邵燕
一、马勒
古斯塔夫‧马勒(Gustav Mahler,1860年—1911年),奥地利杰出指挥家,及最后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作曲家。马勒童年就显露出卓越的音乐才能,少年时代进入维也纳音乐院学习,19岁就开始了指挥和创作生涯,先后在布拉格、布达佩斯、汉堡的歌剧院担任指挥,由于他把维也纳皇家歌剧院从一个宫廷的娱乐场所改造成为一流的严肃高尚艺术团体,使他成为世界著名指挥家。可是由于民族和历史原因,出生于波西米亚小村庄里的犹太人马勒,一直都缺乏对故乡和祖国的归属感,而说:“我是一个十足的无家可归者。”加上他坚持严肃的艺术信念,毫不妥协,因而树敌甚多,还一直承受着当时社会反犹太人的攻击,使他酷爱自由和平的憧憬终归破灭,而无奈地走向了无尽的悲观失望,不得不去天国追寻最后的解脱。
马勒是在繁忙的指挥、工作之余从事创作的。他一生共创作十部交响曲。他对世态炎凉和人生哲理的思考,使他的作品具有宏伟的哲学构思,结构庞大复杂,配器独特,色彩多变,常伴有庞大的演出阵容。在这些交响乐作品中,马勒将崇高的精神境界和宗教理想与哲学、文学及民间歌曲相融合,形成了独有的音乐语言,从而形成了马勒在西方音乐史中“集古典与浪漫主义之大成、开现代音乐之先河”的桥梁性地位。
诸多评论认为马勒的作品具有“交响乐声乐化和声乐作品交响化”的双重性。郑小瑛教授收录在这里的两首作品,正好是他早期和晚期此类作品的颠峰之作,能帮助人们走近马勒,理解马勒。
二、《流浪少年之歌》
马勒于1883年创作了这部声乐套曲,又或译作《流浪者之歌》、《旅行者之歌》。其灵感源于他早期追求女高音歌唱家约翰‧他赫特并以失败告终的经历。这段爱情经历也启发了马勒于1888年创作了他的《第一交响曲》。虽然《第一交响曲》屡次演出都不成功,但马勒依然对他的这部早期作品十分满意。所以,马勒的《流浪少年之歌》与《第一交响曲》的关系甚密。>
在《流浪少年之歌》的四首歌中,马勒将自己想象成一位流浪少年,在世间历经爱情带来的触及心灵的激动、痛苦、兴奋,却最终走向无尽地孤单和漂泊。但这部作品并不是作曲家对爱情经历的具体描述,而是对自己痛苦体验的表达以及对自我存在价值的悲叹。
1、我的爱人结婚了
少年在悲凉不安的音乐中缓缓地感叹爱人远嫁和爱情逝去,从而产生出逃避现实社会的悲观情绪。为了寻求心灵上的解脱,少年在大自然中获得了短暂的快慰。但很快想起自己的情感失意,音乐情绪再次跌入无尽的忧伤中。
2、清晨来到田野上
在明亮、跳跃的音符中,少年走在清晨的田野上,先后与小鸟、花朵、自然界各有一段欢快地对话。之后,音乐的力度渐弱,速度减慢,歌词也转为少年的自问,一番思量后,音乐悄悄地在少年的失意痛苦中结束。这首歌曲的旋律也是马勒《第一交响曲》第一乐章主题发展的基础。
3、一把滚烫的尖刀
管弦乐队不协和的音响如命运洪流汹涌地袭来,与人声同步开始的铜管声部渐强推进,像一把尖刀刺在少年的心上,少年在挣扎中呼号。随后,加速的音乐突然减慢,少年无力地在幻象中看到爱人的蓝眼睛和金黄色头发。惊醒后,乐队发出尖锐音响,犹如思念伴着加剧的痛苦。在一个极强重音的打击下,少年最终绝望地呼喊出:“惟愿躺进黑色灵柩,永远不再睁开我的双眼!”
4、我心爱人的蔚蓝眼睛
伴着踯躅而行的音乐,少年在宁静的气氛中告别昔日恋情。第二段旋律是第一段转调后的变化重复,游离的调性表现少年迷惘的心绪。第三段,少年在路上看到一棵菩提树,音乐出现明亮的大调,歇在树下的少年进入梦境,回想、感悟着人生的意义:爱、忧伤、人世、梦幻!这段音乐也出现在马勒《第一交响曲》第三乐章〈葬礼进行曲〉中与滑稽的动机主题形成鲜明地对比。
三、《尘世之歌》(另译《大地之歌》)
1907年,马勒愤然辞去了维也纳皇家歌剧院乐队指挥的职务后,遭遇其四岁的爱女夭折,又发现他自己患有心脏病,生活的连番打击致使马勒的心境在此刻跌至谷底。
在阿尔卑斯山下的一个小村庄里,马勒读到了由德国汉斯‧贝特格自由翻译的中国古诗集《中国之笛》。由于这部诗集是根据汉斯•海尔曼的德译本《中国抒情诗》(1905年版)、朱迪斯•戈谢的法译本《玉书》(1902年版)和赫维•圣丹尼斯(即德理文侯爵)的法译本《唐诗》(1862版)等再译的,因此马勒读到的这本诗集,虽然与中国原诗已经相去甚远但其中有关李白、孟浩然、王维等中国诗人悲壮的情怀和瑰丽的诗意正吻合了马勒当时的心境,引起了他强烈的共鸣。
于是马勒从《中国之笛》中选了七首几经转译后的中国唐诗,谱写成由六个乐章组成的交响乐套曲《尘世之歌》。作品的副标题为〈为男高音与女低音(或男中音)独唱与管弦乐的交响曲〉。
按照马勒的交响乐作品排序,《尘世之歌》应为“第九交响曲”,只是曾有诸多著名的作曲家,如贝多芬、德沃夏克等均在完成各自的第九部交响曲后离世,因此,马勒认为“第九交响曲”有某种不吉的预兆,最终将这部作品定名为《尘世之歌》。
马勒的大部分作品都没有在其生前演出过。《大地之歌》这部作品也是在马勒逝世半年后的1911年11月20日由他的弟子布鲁诺‧瓦尔特执棒首演于德国慕尼黑。
1、第一乐章《叹世酒歌》
这是一段表达马勒厌世思想的饮酒歌。歌词源自李白的七言古诗《悲歌行》,原诗表达的是一种怀才不遇、愤世嫉俗的思想。部分学者认为该诗文字粗劣而否认出自李白。马勒将这首译诗改为三段的分节歌,每段都以“生命一片黑暗,死亡一样”作为结束句。音乐也逐渐从激越狂放转成疑惑悲观的情绪。
2、第二乐章《孤秋》
该乐章的原诗摘自钱起的《效古秋夜长》,但学界认为还有可能是取材于李白的《古风》、《长相思》或张继的《枫桥夜泊》。音乐从低音区的弦乐(小提琴)缓缓地回旋,如萧瑟的秋风贯穿乐章;孤独的木管引出女中音变奏发展的四段歌词;轻柔的乐队和女声同时精细地呈现出忧郁的秋日和游子疲惫的心境;沉重的音乐蕴含着空灵、凄凉的情绪,不乏浪漫。
3、第三乐章《青春》
该乐章的原诗约为李白的《宴陶家亭子》。随着木管乐器奏出欢快的中国五声音调开始,男高音轻松地诉说一群青年在美景中开怀畅饮、饮酒赋诗。中段音乐渐露出一些哀伤色彩。尾段很快又回到继续狂放豪饮的欢乐中。该乐章预示着人在尘世中虽然孤独悲凉,逃避现实,却苦中作乐,而这欢乐也只是镜花水月。
4、第四乐章《美人》
歌词原诗来自李白的《采莲曲》。音乐在长笛与弦乐的颤音中描写阳光明媚、鸟语花香的春天景象。第一段第一主题女中音娓娓唱出一群欢乐的少女在河边采摘鲜花。第二主题再次细述了她们的美丽形象。中段音乐逐渐加快,其中夹杂的摇铃表现了两位少年策马而来,打破了之前的宁静画面。别致的琵琶表达少女的心境此刻激起阵阵波澜。铜管和打击乐不断推动,达到全曲的高潮。少年离去,音乐在第三段很快平静下来,该段虽然再现第一段第二主题,却表现了已陷入对爱情无限遐想的少女那完全不同于以往的心境。
5、第五乐章《春醉》
此乐章歌词采用李白的《春日醉起言志》。第一段由两小段几乎相同的主题构成。其中,不稳定的速度和调性体现了酒徒因人生失意而狂放、冷漠的状态。第二段开始小提琴的颤音,展现酒徒在半梦半醒中仿佛回到大自然与画眉鸟欢快地对话,此时的乐队呈现出精致的室内乐效果,时而表现“鸟鸣”、“春景”等形象。再现段表达了回到现实中的酒徒,继续借酒浇愁的无奈。该乐章在整体上也是对第一乐章的呼应。
6、第六乐章《告别》
《告别》乐章是《尘世之歌》的高潮与总结,篇幅相当于前五个乐章的总和。这里选用孟浩然《宿山房待丁大不至》与王维《送别》两首诗作。音乐从大管的持续低音开始,双簧管与弦乐引出女中音落寞的主部主题。之后,不规则的音型表达了作者等待友人时浪漫又心神不宁的情绪。展开部重复了主部主题后,马勒添加了一个描写温情和爱的段落。伴随着阴森的送葬进行曲,音乐进入哀伤的尾段。一生飘零的马勒在该乐章的最后用自己的诗句“鲜花盛开、春色满园”强烈地表达了他回归美好灵魂故土的愿望。
马勒:《尘世之歌》
——为男高音和女低音(或男中音)独唱和管弦乐队写的交响曲
大衛之詩,交與伶長,調用朝鹿
德文歌词由马勒选自唐诗
中文版歌词由张毅译配自英文版
(郑小瑛参考廖辅叔德译版修配于2013.6.8)
一. 叹世酒歌
源自李白《悲歌行》
杯中美酒散发迷人芳香,
朋友且慢,听我唱一支歌!
我歌唱忧伤,
让你快乐的心房啊一齐唱。
当忧伤来临,心灵惆怅,
那心田像荒漠,
欢乐的歌声已被我们淡忘,
生命一片黑暗,死亡一样。
尊敬的天神!在你的血管里,
金黄的琼浆在流淌!
但,我的向往更美妙;
痛饮那美酒,还要弹拨琴弦,
这就是人生最美好的理想。
好日子斟满酒,醉眼朦胧,
这意境,这快乐,
它赛过一切的财富,赛过天堂,
生命一片黑暗,死亡一样。
天堂里美景辉煌,永不变样,
千秋万代,如鲜花怒放。
但是人们啊,人生不久长,
只不过百年。
看那岁月蹉跎,在茫茫人世间,
为何不欢乐!
你看,你看!月光下,在墓地里,
有一个幽灵蜷伏在那里,是孤猿。
听啊,它在吼叫,
这声音响彻人间美好的黎明。
举起酒杯朋友们,再来干一杯,
欢度我们的快乐时光!
生命一片黑暗,死亡一样。
二. 孤秋
源自钱起《效右秋夜长》
秋雾茫茫,它弥漫水面上,
那寒霜把青草改变了模样,
好像是画家喷上神奇的色彩,
树叶都染上一片枯黄。
夏日里鲜花的芳香已被遗忘,
萧瑟秋风把枯萎的落叶扫荡;
荷花已度过它们美好时光,
美丽花瓣飘零在水面上。
我感到困倦,
暗淡的孤灯也在轻轻地摇晃,
催我快些入梦乡。
我走向你,宁静舒适的卧床,
我要安睡,快让我入梦乡!
孤独凄凉,我的眼泪在流淌。
啊!秋天,
你在我的心中多么漫长,
啊,温暖的阳光
难道永不回来?
我心中辛酸的眼泪,
何时才消亡?
三. 青春
源自李太白,出处不详
绿荫环绕的池塘中央有座小岛,
上面有个青瓷绿瓦的小凉亭。
一座汉白玉的小桥,
像那虎背一样弯拱,
连着仙境般的凉亭。
一群风流潇洒的青年,
他们开怀畅饮,赋诗歌唱,
多么热闹欢畅!
他们丝绸的衣袖高高卷起,
他们的帽子滑到脑后,
多么快乐逍遥!
在那绿荫环绕的小小的池塘,
蓝蓝水面静悄悄,
好像神奇的明镜,
一切被颠倒。
那醉眼朦胧的年轻朋友
倒立在那青瓷绿瓦的凉亭中,
多么可笑!
水中汉白玉的小桥,
好像一弯明月,
拱背朝向水底,都被颠倒!
四. 美人
源自李白《采莲曲》
小河岸边郁郁葱葱,
一群欢乐的少女
在采摘荷花闹哄哄。
小树边花丛中欢声笑语,
采摘鲜花,采摘鲜花,
少女们互相召唤,
尽情欢笑游戏乐融融。
明媚阳光照耀着她们,
平静水面映照着她们的笑容。
阳光照耀她们苗条倩影,
水中映出动人眼睛,
还有多情春风轻轻吹动
她们美丽柔软的衣袖,
把那阵阵迷人的幽香飘散在空中。
啊,听那欢腾清脆的马蹄声响,
河那边来了两个英俊少年,
他们飞快穿过柳树林间,
在阳光下面神采飞扬,
潇洒年青人他们多威风!
啊,你看那匹骏马忽然发出一声叫啸,
它用那铁蹄疯狂左右前后践踏,
就像平地突然卷起一阵狂风暴雨,
把那美丽的鲜花
吹得无踪无影,无影无踪。
明媚阳光照耀着她们,
平静水面映照着她们的笑容。
她们中间最美丽的姑娘,
向他送去秋波默默眺望;
她那矜持的模样,
不过是假装。
但在脉脉含情的目光中,
她的小脸羞得红彤彤;
爱情的滋味,
在她心中轻轻地游动。
五. 春醉
源自李白《春日醉起言志》
人生啊好像梦一场,
为何自寻烦恼?
我喝呀喝得头发昏,
我还要干一杯!
让心灵灌满美酒,
直到酩酊大醉!
我踉踉跄跄跑回家,
我躺下便入睡。
是谁惊醒了我的美梦?
听!是一只小画眉,
我问它是否春又归?
好像,好像还在梦中。
那小鸟回答:是!是!
春归!春天已归!
看春光多明媚。
我仰望天空仔细听,
小鸟歌唱,声声甜美。
我要重新斟满酒杯,
再品尝它的美味。
我歌唱直到天色暗,
到明月挂天边..
当我已不能再歌唱,
我不能唱,我再入睡,
我忘掉了伤悲,
春天与我又何相干?
让我再干一杯!
六. 告别
源自孟浩然《宿业师山房待丁大不至》
淡淡的夕阳落在群山后面,
宁静的暮色笼罩着山峦。
黑夜将来临,晚风阵阵寒。
你看那天空升起一轮明月,
像航船扬帆天边。
在寂静幽暗的黑松林中间,
微微的南风拂面。
鲜花在月下收起她的笑脸,
那夜色朦胧,流水潺潺。
天色已傍晚,大地已困倦,
天地万物都要安眠。
疲劳的人们回家转,
想在睡梦中重温
被遗忘的幸福和青春;
那孤独的小鸟栖息在树稍,
万物安眠。
只有我在幽暗的树荫中间,
等待着他,
我亲爱的伙伴,
等待着和他作最后告别。
我多么想和你见最后一面,
让我们共度这个美丽的夜晚。
你在哪里?
别老让我等待!
我惆怅,怀抱琵琶,
我徘徊呼唤,
在绿草成茵的乡间小道旁边。
多美好,
多么让我眷恋,
这荒诞的人间。
——沉痛的葬礼音乐——
源自王维《送别》
他下马,给他斟上一杯酒,
告别的酒,
又问他打算去向何方?
为什么他一切不能改变?
他说,
十分痛苦地回答:
我的朋友,
人间的幸福啊,与我无缘!
到哪里去?
我流浪在群山里面,
为我寂寞的心灵,
寻找最后的平静。
重返我的故土,我的家园,
人生的道路我已快走完,
生命的火花现在已经暗淡。
(以下唱词为马勒所加)
可爱的大地,
可爱的人间,
大地苏醒,鲜花盛开,春色满园,
将永远,永远,
阳光照耀蓝天,
永远,永远,永远,永远!
黄安伦:交响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
作品二十四號(一九七七)
根据安徒生同名小说创作的芭蕾舞剧音乐缩编
芭蕾舞劇《賣火柴的小女孩》乃是黃安倫一九七七年的作品。劇本由張敦意改編自偉大的丹麥作家安徒生的著名同名童話,音樂也因此以純粹的十九世紀北歐風格寫成。全劇於一九七八年由北京芭蕾舞學校和中央歌劇院樂團在北京首演,編導為鄔福康、黃伯虹,舞美為鄭捷克,指揮為鄭小瑛。當代偉大的芭蕾舞大師瑪克‧芳汀曾含淚盛讚此劇音樂:“非常、非常、非常地好!”以致於將此劇納入她正在拍攝之關於芭蕾舞史的影片中,並透過美國公共電視台於八十年代初在歐美廣泛放映。全劇音樂除透過中央台在全國廣播外,並 由于它优美主题随着剧情故事有戏剧性的发展,也有非常形象化的配器色彩,被作曲家和郑小瑛配以朗诵词在音乐会上廣泛演奏。帶有解說的音帶於一九八八年在北京首次推出,香港芭蕾舞團亦在次年再次推出全劇,全劇之CD碟則於一九九六年由莫斯科俄羅斯交響樂團錄製。黃飛立教授亦曾在北京、台灣交響樂團指揮了演出。这里收录的是郑小瑛数百次为普及交响乐上演的,由她自己朗诵的同名“交响童话”音乐会缩编版。
内容一如安徒生之原作,發生在十九世紀初丹麥一座小城風雪交加的街道。教堂的鐘聲報道了聖誕夜的降臨,但一个小女孩仍然得在街上賣完她的火柴。一輛馬車滿載歡樂的人們疾馳而來,小女孩赶快向他們兜售火柴,但人們沒有理會,馬車揚長而去,並將小女孩擦倒在地。寒冷之下,她在牆上划着了一根火柴取暖。一群“火燄姑娘”出現,她們環繞著小女孩起舞,給她帶來了溫暖。隨着火柴的熄滅,“火燄姑娘”很快消失了。又冷又餓的小女孩趕忙又划着了一根火柴。這次她見到了一個豪華的大餐廳,雖然牆上掛了一幅面目凶狠的大老爺畫像,但聖誕樹上五彩繽紛的糖果和桌上的美食卻都令她饞灩欲滴。好心的小侍者切下一大塊烤鵝(丹麥傳統的聖誕食物)送給小女孩。正在這時,畫像中凶狠的老爺發出狂笑,甚麼都消失不見了,小女孩還是呆在冰冷的街道上。情急之下,小女孩把手中所有火柴一下全划著了,一個美麗的大花園出現,更令她驚喜的是去世多年的媽媽正在向她走來。“媽媽!”小佩蒂撲到媽媽的懷中。媽媽不僅給她帶來一雙小紅鞋作為聖誕禮物,更教她跳天上的舞蹈……一陣狂風捲著雪花襲來,一陣狂笑聲,小女孩發現又是那个畫像上凶狠的老爺,他兇猛地殴打小女孩,一切又都消失了,小女孩呼喚著:“媽媽!”倒在雪地上。晨曦重臨小城,教堂的鐘聲宣示著聖誕節的來臨。可是身上蓋滿着雪花,手邊散落著一地燒盡的火柴的小女孩,却永遠地睡著了!
普罗科菲也夫:交响童话《别佳与狼》
(即译自英文的《彼得与狼》)
这是苏联作曲家普罗科菲也夫(1891-1953)于1936年专门为儿童写的一部富有故事情节的交响童话,是一部世界公认的引导孩子们欣赏绚丽多姿的管弦乐色彩和形象的最佳入门教材。作曲家用不同的乐器栩栩如生地表现出了不同角色的不同形象,在最后捕获了大灰狼的凯旋队伍中,我们在听到勇敢神气的小别佳主旋律的同时,还可以听到盘旋在队伍头顶上的小鸟的欢乐歌声、老爷爷的嘀咕,大灰狼的嚎叫,甚至还可以听到狼肚子里小鸭子的哀鸣!
作曲家亲自为此撰写了生动通俗的朗诵词,这里由指挥家郑小瑛亲切地为你介绍这首苏联作曲家普罗科菲也夫的交响童话。他用音乐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勇敢聪明的小别佳在小鸟的帮助下逮住了一头大灰狼的故事。先请听一下小鸟是由长笛演奏的,你们听它是多么敏捷灵活,它奏出的音符,像小鸟一样飞来飞去;现在是双簧管演奏的小鸭子,你们听,它很优美自在,像在水面上稳稳重重漂浮着的鸭子;单簧管在这里扮演的是不怀好意,想要偷袭小鸟的野猫;別佳的老爷爷是由大管演奏的,你听,他沉重的脚步和深刻的关心;三支圆号奏出了凶恶的,吼叫着的大灰狼;勇敢聪明的小别佳是由音色漂亮的、优美的弦乐队演奏的;定音鼓和大鼓告诉我们,放着枪的猎人来了!下面。故事开始——
清晨,少先队员别佳打开后门来到了空旷的绿草地上,在一棵高高的树上,有一只小鸟,它叽叽喳喳地叫道:“别佳,你早啊!”
跟在别佳后面又摇摇摆摆走出来一只小鸭子,它可高兴极了,因为别佳忘了关后门。它想,这下子可好了,能够到草地上的池塘里去痛痛快快地洗个澡啦!
小鸟一见后面又来了一个胖鸭子,就从树上飞了下来,落到鸭子身边,抖了抖翅膀,翘了翘尾巴,然后对着鸭子说:“你算是什么鸟啊?连飞都不会!”鸭子也对小鸟说:“你算是什么鸟啊?连游水都不会!”说着,扑通一声就跳到池塘里去了。你听!它们吵得多么起劲啊!
鸭子和小鸟正在争论不休时,别佳发现有一只猫顺着草地朝小鸟这边偷偷地走过来了!猫心里想:“小鸟不是正在忙着吵架吗?趁这机会,我去抓住它!于是,它用那毛茸茸地猫爪子,一声不响,悄悄地向小鸟的身边爬过去。“当心!”别佳大叫了一声,小鸟一下就飞上了大树!鸭子看见了非常生气,它对着猫嘎嘎地叫着游开了。猫绕着大树转了一圈,心里想:“树这么高,算啦,白费劲儿,等我爬上去,小鸟早就飞走了!"
正在这时候,老爷爷出来了,他看见小别佳竟然一个人跑了出来,气得吹胡子瞪眼睛,因为这是个危险的地方。要是从树林里钻出一只狼来,那可怎么办呢?可是别佳对老爷爷的话根本不在意,他说:“我是个少先队员,难道还怕狼吗?”但老爷爷不管三七二十一,抓住别佳的手,就把他拉回家里去,并且把门牢牢地锁上了。
啊!果然不错,别佳刚进家门,从树林里,就真的来了一只大灰狼!猫一发现了狼,就飞快地爬到树上去了。小鸭子也吓糊涂了,它竟慌张地从池塘里往岸上逃!鸭子尽管拼命地跑,可是它又怎么跑得过狼呢?…瞧!狼越来越近了!越来越近了!…看,撵上了!啊呀!…狼把小鸭子抓住了…一口就吞下去了!
现在的情形是这样的:猫在一根树枝上蹲着——小鸟离着猫远远的,在另外一根树枝上,狼在这棵大树下转来转去,它瞪着两只贪婪的大眼睛,直瞅着猫和小鸟。
这时候,少先队员别佳从门缝里看到了这一切,他一点儿也没有感到害怕。他跑进屋去,拿来一条很耝的大绳子,爬到高高的围墙上。恰好,狼围着转的那棵大树有一根树枝伸到了墙这边,小别佳就拉住了这根树枝。别佳机灵地爬到了树上,他对小鸟说:“你飞下去,绕着狼的头顶打转,但要小心,可别让它捉住你!”小鸟的翅膀在狼的脑袋上蹭来蹭去,把狼气得暴跳如雷,它冲着小鸟乱扑起来!
别佳心里高兴极了,老灰狼可气得发了疯!这时,别佳用绳子打了一个活结,偷偷地从树上放了下去。等那活结套住了狼的尾巴,他就把绳子用力一拉——狼觉到有人逮住了它,就拼命挣扎, 跳来跳去,想要逃跑!可是别佳已经把绳子的另一头拴在大树上了,狼愈跳得厉害,绳子也就愈紧地套住它的尾巴。
正在这时候,树林里走来了几个猎人。他们顺着狼的脚印追来了,一边走,还一边放着枪!别佳看到猎人来了,就大声喊道:“别放枪了!我和小鸟已经把大灰狼给逮住了!请你们来帮忙把它弄到动物园里去吧!”这时,从活泼的音乐里,可以听出他们是多么轻松愉快啊!
现在,请大家想象一下这个凯旋的队伍吧!走在最前面的是小别佳,他像英雄一样挺着小胸脯。接着是猎人,他们抬着大灰狼跟在后面。尽管我们还可以听到大灰狼的哀鸣,但响彻云霄的还是欢乐的凯旋!
老爷爷和猫走在最后,老人家还在嘀咕:“这就算拣了条命啊!要是别佳没有逮住狼,那可怎么得了啊!”可是现在,这凯旋的队伍是多么神气啊!小鸟在这个队伍上面一边飞,一边快乐地叫道:“嘿!瞧瞧我和别佳吧!我们把这么一个大家伙都给逮住啦!”
如果现在大家留心听的话,你还会听到,那可怜的小鸭子还在大灰狼的肚子里哭呢,因为刚才狼吃得太匆忙,把它活着就吞到肚子里去了!
马勒:《流浪少年之歌》
马勒词
梁静、邹仲之翻译/郑小瑛配歌
Ⅰ 我的爱人结婚啦
我的爱人结婚啦,高兴地结婚啦,
那一天我会痛苦忧伤!
我会走进我的小屋,阴暗的小黑屋,
哭吧,哭啊!
为我心爱,为我心爱痛哭!
小兰花!小兰花!你开放吧!开放吧!
甜蜜小鸟!甜蜜小鸟!
在草原上歌唱吧。
啊!看世界多美好!
嘀咕!嘀咕!嘀咕!
别唱啦!凋谢吧!春天已离开!
所有的歌唱都停下吧!
当夜幕降临进入梦乡,
只有我的忧伤,我的忧伤!
Ⅱ 清晨来到田野上
清晨来到田野上,露珠在青草上闪亮,
欢乐的小鸟对我唱,“你好吗?
愿你早上好!你好吧!
这不是美妙世界吗?多美妙!
叽!喳!多美妙!
我爱这美妙世界!”
田野里的兰铃花,也在热烈欢迎我;
快乐的铃声叮咚响,叮咚响,
那是清晨对我问候,
这不是美妙世界吗?多美妙!
我爱这美妙世界!嘿呀!
在那灿烂阳光下,世界变得多明亮;
一切美好的声音绚丽的图画!
在阳光下,花香鸟语都来问候!
早上好!早上好!
这是美妙世界吗?
你好吗?你好吗?多美妙!
这是我的幸运吗?这是我的幸运吗?
不!不!那鲜花,
它永远不会为我开放!
Ⅲ 一把滚烫的尖刀
一把滚烫的尖刀,它插在了我的胸膛,
痛啊!痛啊!它刺伤我,
刺进我每一次的欢乐,
深深!深深!它深深刺伤我!
啊,多么残忍的家伙啊!
啊,多么残忍的家伙啊!
它从不停歇,不让我入睡!
白天黑夜我无法安宁!
痛啊!痛啊!痛啊!
当我抬头望天空,我看见两只蓝眼睛!
痛啊!痛啊!
我走在金色田野上,
我看见她金黄头发随风飘动,
痛啊!痛啊!
当我从梦中惊醒,
听到她欢笑像银铃一样,
痛啊!痛啊!
我宁愿躺进黑色灵柩,
永远也不再睁开我的双眼!
Ⅳ 我心爱人的蔚蓝眼睛
我心爱的人那蔚蓝眼睛,
把我驱赶到那遥远的世界里,
我不得不来这里向最爱的地方告别!
啊!蓝眼睛,你为何这样看着我
让我永远忧伤和痛苦!
那个宁静深夜我离开家,
当我孤独地走过黑暗寂静的荒原,
没有人对我说慢慢走,
再见!再见!再见!
我的伙伴怀着爱情和痛苦!
路旁高高耸立一棵椴树,
我终于找到可以安息的地方!
就在这椴树下!
那花朵像雪片洒在我身上。
我不再知道生命有痛苦,
一切又变得很美好!一切变得美好!
一切!一切!
爱,悲伤,世界,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