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江韻 王中山古箏獨奏
Song of Hanjiang | Zheng: WANG Zhong-shan
中國音樂學院民族樂隊伴奏 China Conservatory of Music Chinese Orchestra
指揮:黃曉飛 Conductor: HUANG Xiao-fei
-
《漢江韻》(雙箏伴奏) Song of Hanjiang (Accompanied by two Zhengs) 4:59
-
《採茶曲》(古箏獨奏) Gathering Tea Leaves (Zheng Solo) 4:31
-
《櫻花》(古箏獨奏) Sakura (Zheng Solo) 7:18
-
《月兒高》(古箏與琵琶) The Moon is High (Zheng & Pipa) 12:06
-
《秦桑曲》(古箏與樂隊) The Tune of Qin Mulberry (Zheng & Orchestra) 5:41
-
《和番》(古箏獨奏) Diplomatic Marriage (Zheng Solo) 4:01
-
《彝族舞曲》(古箏獨奏) Dance of the Yi People (Zheng Solo) 7:41
-
《打虎上山》(古箏獨奏) Defeating the Tiger on the Mountain (Zheng Solo) 2:44
-
《黃河魂》(古箏與樂隊) Spirit of the Yellow River (Zheng & Orchestra) 11:13
琵琶:許紅 Pipa: XU Hong
古箏:張璐、傅娜 Zheng: ZHANG Lu, FU Na
王中山
著名青年古箏演奏家,河南南陽(蒙古族)人。自幼習箏,曾得到十數位民間箏家的指導,有深厚的河南箏曲基礎。幼時即顯露出其音樂上的天賦,多次參加省內比賽,並獲不少獎項。後考入南陽藝術學校,師從著名箏家趙曼琴先生,系統地學習並掌握了趙氏創立的「快速指序技法體系」之精髓。一九八六年以其全新的高難度技法演奏《打虎上山》,轟動了中國首屆古箏學術交流會,受到海內外專家學者注目。一九八八年考入中國音樂學院,師從著名箏教育家李婉芬副教授,李氏嚴謹、細緻的治學思想,使其箏藝進一步昇華。一九八九年參加「ART」盃中國樂器國際比賽,在青年專業組決賽中獲獎。一九九二年在北京舉辦「王中山古箏獨奏音樂會」。同年以優異成績畢業留校任教。一九九五年國際華夏器樂展演年「國際中國民族器樂獨奏大賽」中,王中山以其精湛的技藝獲得了古箏項目的一等獎。
王中山的演奏技法嫻熟、飄逸灑脫,音色柔美而亮麗,音樂表現細膩、傳神,無論是韻味獨特的傳統箏曲或是技巧複雜的各類現代箏曲,均恰到好處地體現出原曲風貌;即使是某些目前幾乎尚無人有能力涉足的用快速指序技法創作的高難度箏曲,也是揮灑自如、游刃有餘,無不顯示出其精湛的技藝和上乘的功力。他曾赴日本、韓國等地訪問演出,並應邀在香港講學、舉辦古箏獨奏音樂會。曾撰寫論文多篇、創作和編寫樂曲十餘首;在古箏上開拓性地運用了左右手輪指、彈輪等技法,豐富了箏的表現力。他是當今中國青年箏家中的佼佼者。
指序技術簡介
古箏指序技法體系是古箏藝家趙曼琴先生創立,並由其弟子——著名青年演奏家王中山發揚光大的一種不同凡響的古箏彈奏新技術。它不僅僅是個別零散技巧的創造,而是在繼承傳統基礎上,古箏技法的一次革新。這種技法自王中山在首屆中國古箏學術研討會上亮相並引起轟動以來,已逐步在中國各個藝術團體、音樂院校得到堆廣,被音樂界同仁讚譽為是「中國古箏未來技術的走向」;王中山是至今能系統、全面地演繹此技法的第一人。
這種新技法強調運用符合運動規律的手法進行演奏,從根本上消除由於技術上的障礙造成的藝術上的缺感,從而保證了音樂表現上的完整性。它突破了傳統手法中所謂的「順逆」關係,以全新的角度闡釋了彈奏中對稱與慣性的合理轉換問題;發展左手彈按技術,便利了半音階的演奏,使以往古箏望塵莫及的高難技術成為可能;在音色、力度、速度、轉調等方面向前推進了一步。尤其明顯的是在提高演奏速度上:由於借鑒了鋼琴、小提琴以及其它樂器在指序編排上的合理因素,充分發揮了雙手十指的靈活性,使得古箏在快速演奏中游刃有餘、輕鬆流暢,大大豐富和增強了古箏的表現力和藝術魅力,為古箏由色彩樂器進入樂隊常規樂器行列奠定了基礎,為這件千年「仁智之器」的發展注入了巨大的活力。
樂曲介紹
漢江韻
喬金文、任清志曲
王中山編配
樂曲主要取材於「河南曲子」中的《漢江》、《書韻》兩個曲牌,故名《漢江韻》。它表達出人們對早春到來的喜悅和歡樂心情;其粗獷奔放的音調是中原兒女率直樸實性格的真實寫照。此曲經過和聲、節奏、支聲、複調的處理,使原曲的風格和韻味得到了進一步的渲染和發揮。
採茶曲
趙曼琴編曲
根據江西民歌改編而成。樂曲以輕快、流暢的旋律描繪了祖國秀麗的大好河山,以及採茶姑娘載歌載舞地採茶時的歡樂情景。是作者七十年代大量運用指序技法創作的一首代表性作品。在這首作品中,左右手無名指的頻繁使用,標誌著古箏常規的大、中、食指交替演奏的程式,被創造性地突破。
櫻花
日本歌曲
趙曼琴移植
《櫻花》是一首馳名世界的日本歌曲,用都節調式寫成;趙曼琴運用多種變奏手法將之移植成為箏曲。內容描繪了櫻花盛開時節,富士山秀麗的景色及遊人們愉快的心情,為聽眾展現了一幅日本民族的風俗畫,揭示了其溫柔善良、粗獷勇悍的多重性格。
月兒高
古曲
王中山改編
此曲是一首流傳悠久的樂曲,相傳為唐明皇遊月宮聞記之音,由南北曲的曲牌《月兒高》、《桂枝香》、《解三醒》、《玉抱肚》、《金絡索》、《畫眉序》、《紅繡鞋》等組成。樂譜最早收錄於一八一四年蒙人榮齋所編的《弦索備考》中,是合奏譜。其後,華秋蘋又將之收入他的《琵琶譜》中,把原有的曲牌名稱改換成《海島冰輪》、《銀蟾吐彩》等寫景的小標題。在琵琶曲的基礎上改編成的古箏、琵琶二重奏,在曲意表達上又有了新的拓展,有若風清月白的晚上,使人聯想起飄飄欲仙的優美舞姿。
秦桑曲
周延甲曲
黃曉飛配器
此曲的樂意來自李白的樂府詩《春詩》中「燕草如碧絲,秦桑低綠枝」之句。樂曲描寫一個女子懷念遠方的親人和盼望早日團聚的急切心情。作者長期居於秦箏的祖地西安,深諳當地的民間音樂,此曲即根據陝西地方戲曲「碗碗腔」音樂加以創新發展而來,古意盎然而富有新聲。
和番
河南民間樂曲
樂曲內容取材於戲曲故事《二度梅》。描寫的是唐代史部尚書陳日升之女陳杏元,受奸臣盧杞陷害,被迫前往北國和番的情景。樂曲運用了河南箏派特有的小顫、游搖及緩緩而起的下滑音等技法,形象地描寫了陳杏元和番途中淒切、憤懣的心情。作品深沉、內在、感人至深,在河南派古箏中影響較大。
彝族舞曲
王惠然曲
王中山改編
樂曲是根據同名琵琶曲移植、改編,內容描繪了彝族山寨如詩如畫的風景、溶溶的月色、青年男女的情歌及熱烈歡騰的晚會。改編為箏曲後,其和聲、織體更為豐富,多弦樂器的優勢得到了充分的發揮。此曲運用了演奏難度很高的搖勾、走位三指搖等手法,並首次使用了古箏前所未有的輪指與彈輪技巧,豐富和增加了樂曲的感染力。
打虎上山
趙曼琴改編
樂曲根據京劇過場音樂改編而成,以急速有力的節奏表現了英雄穿林海、跨雪原,不畏艱險,打虎上山的情景。在這首樂曲中,作者使用了自己所首創的和弦長音、多指按弦、快速指序等技巧,使這首作品成為現代箏曲中高難度技巧之集大成曲目。作品不足三分鐘,但其藝術的獨創性卻在中國箏壇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黃河魂
趙曼琴曲
黃曉飛配器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象徵、華夏文化的搖籃。她曾以浩瀚博大的胸懷孕育了無數的炎黃子孫,也曾用那粗獷、暴戾的手臂給黃河兒女帶來過沉重的災難,同時又鍛煉鑄成了龍的傳人不畏強暴與大自然抗爭的英雄膽魄。作品以古樸蒼勁、雄渾激越的音韻和粗獷奔放、磅礡寬宏的氣勢,從歷史的高度展示了黃河這種深刻複雜的意蘊和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