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 王瓏揚琴獨奏專輯
Meditation | Album of Yangqin Solo by WANG Long
-
《思》 Meditation
-
《川江韻》 Rhyme of Chuan River
-
《阿斯圖裡亞斯的傳說》 Legend of Asturias
-
《葵巴斯》 Kui Ba Si
-
《銀河會》 An Appointment at Silver River
-
《美麗的非洲》 Beautiful Africa
-
《愛的協奏曲》 Love Concerto
-
《昭君怨》 Grief of Zhaojun
-
《荒城之月》 Mon of Deserted City
-
《黑田節》 Black Field Festival
- 《丟丟銅》 Throwing Copper
王瓏簡介
王瓏,山東濟南人,七歲隨父學習揚琴,後師從劉登森、鄭寶恆。1987年考入中國音樂學院附中,師從任伯傑。1993年以優異成績考入中央音樂學院民樂系,主修揚琴,師從桂習禮教授;副修古琴,師從李祥霆教授。
1995-1997年連續三年獲中央音樂學院一等獎學金及“三好生”稱號;1996-1997年度獲中央音樂學院“沈工心獎學金”;1996年參與中央電視臺春節音樂歌舞晚會“華夏九春令”節目演出,任揚琴獨奏,受到海外觀眾一致好評。1997年畢業,獲學士學位,同年進入上海民族樂團任揚琴演奏員至今。
1998年7月王瓏在上海音樂廳成功地演奏了揚琴協奏曲《黃河》,被《文匯報》、《上海文化報》等多家媒體報導。近年應邀出訪美國、日本、香港、韓國等國家和地區,進行文化交流演出。
2000年,與著名二胡演奏家閔惠芬在美國林肯中心合作演出,獲得成功。同年出訪美國洛杉磯、達拉斯、紐約、休斯頓等城市,獲美國達拉斯中華國樂社和美國南以美大學(SMU)東亞研究部頒發的“琴藝超群”獎;同時榮獲美國張公略文教公益會和洛杉磯中華民族樂團頒發的“音樂藝術及海外中華文化交流推廣”獎。
在多年的藝術生涯中,王瓏形成了表演樸實而無浮躁誇張、沉靜但不失真摯投入的風格。她的演奏表現力豐富、基本功紮實,音色純正清亮、準確細膩,有極好的樂感和敏銳的反應,對不同樂曲有極高的領悟力。
近年來,王瓏在實踐中堅守傳統但絕不泥古,對一批新近創作的揚琴樂曲和移植自不同風格的外國作品進行了成功的詮釋。
本CD收集了多首優秀的傳統曲目、新作品和外國音樂改編曲,相信王瓏的演奏會讓眾多的愛樂者對揚琴這個世界性的樂器有嶄新的認知。
揚琴簡介
揚琴,又稱洋琴、打琴、敲琴、銅絲琴、扇面琴、蝙蝠琴和蝴蝶琴,既是我國常見的一種撃弦樂器,也是一種世界性的樂器,目前除了中國揚琴外,還有美國揚琴、羅馬尼亞揚琴和匈牙利揚琴等。
揚琴音色清脆、明亮,表現力極為豐富,可以獨奏、合奏或為琴書、說唱和戲曲伴奏,在民間器樂合奏和民族樂隊中佔有重要位置。
史籍記載,中世紀以前,在中東的亞速、波斯等古代阿拉伯國家,流行一種薩泰里琴。它有梯形或長方形的琴箱,面板上張以幾十條鋼弦,在弦的2/3處支有條碼,使每條弦發出五度關係的兩個音。這種薩泰里琴,至今仍在伊朗、伊拉克和敘利亞等國流傳。中世紀時,薩泰里琴由朝聖者和十字軍帶到歐洲,首先在中歐和東歐一帶流行,並傳入西班牙,後發展為德西馬琴。而流傳於羅馬一帶的薩泰里琴,經過不斷改革,先後成為克拉維卡和克拉維慶巴羅古鋼琴,並導致1709年現代鋼琴在佛羅倫薩誕生。
明末,隨著我國和西亞、東非間日趨密切的友好往來,薩泰里琴由波斯經海路傳入我國,最初只流行在廣東一帶,後逐漸擴及閩浙、江淮和中原地區,加入到為說唱和地方戲曲伴奏的行列。
新中國成立後,揚琴藝術得到蓬勃發展,音樂學院和藝術學院設立的揚琴專業培養了大批演奏人才。改革後的揚琴音域寬廣,音響宏亮,音質純美,調弦迅速,半音俱全,轉調方便,已成為表現力十分豐富的獨奏樂器,不僅能演奏富有我國民族風格和地方特色的民族民間樂曲,也能演奏一些複雜而富於變化的外國管弦樂作品,是我國民族樂隊中不可缺少的主要樂器,在合奏、重奏和歌舞伴奏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樂曲簡介
《思》
何譯森、黃河曲
在成熟的秋季,人們平靜的思索著、尋找著……
《川江韻》
魏硯銘曲
展現了美麗的川江邊,人們與驚濤駭浪搏鬥的場面。
《阿斯圖里亞斯的傳說》
阿爾貝尼斯曲
劉月寧改編
樂曲改編自西班牙作曲家阿爾貝尼斯‧伊薩科的《西班牙組曲》之第五首。
《葵巴斯》
阿細姆曲
吳軍改編
《銀河會》
呂文成曲
張金堂、劉月寧改編
樂曲充分運用了廣東音樂揚琴的傳統技法,旋律清新流暢,是一首優秀的音樂風格曲。
《美麗的非洲》
于慶祝曲
傅沛華編配
這首創作樂曲通過優美的旋律和動力感的節奏,描繪出非洲的美麗景象和熱愛生活、熱情淳樸的非洲人民。
《愛的協奏曲》
塞爾維爾曲
芮倫寶移植編配
這是一首從英國著名鋼琴輕音樂演奏家克萊德曼抒情鋼琴曲中移編的樂曲,通過詩意的旋律,使揚琴這一不同於我國其他民族器樂的世界性樂器的魅力展現出來。
《昭君怨》
廣東音樂
桂習禮改編
樂曲表現了昭君出塞後思念故國、感世傷懷,以及對美好生活的憧憬之情。
《荒城之月》
日本民謠
周成龍改編
這是一首十分流行的、在日本家喻户曉的歌曲。“荒城十五明月夜,田野何淒涼……昔日繁華今何在,故人之何方。"樂曲充滿著哀怨和悲涼,深刻體現了日本民族的特性。
《黑田節》
日本民謠
傅沛華改編
黑田節是日本十分流行的民間歌謠,表現了日本民族的豪爽性格。
《丟丟銅》
台灣民謠
周成龍編曲
原是流行於臺灣和閩南地區的一首漢族民歌,也叫“丟丟銅”,是兒童們做丟銅板遊戲時唱的歌曲,據說曲調就來自丟銅板落地的聲音。由於此去在臺北、宜蘭地區被當作自由填詞哼唱的曲調,所以又稱“宜蘭調”。當年人們為了開發蘭陽地區,不畏艱險,流血流汗,劈通了連綿的山嶺,建築了與外界相連的鐵道。相傳試車那天,當拖著半板臺的火車徐徐開動,人們興奮、喜悅、自豪而難於言喻,於是合著火車前進的節奏,哼著順口的宜蘭調,那膾炙人口的《丟丟銅》就這樣流傳下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