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德海琵琶演奏會(VCD)
LIU De-hai Pipa Recital
-
潯陽夜月 9:26
-
平沙落雁 7:01
-
漢宮秋月 9:07
-
秦俑(人生篇之一) 6:15
-
老童(人生篇之四) 6:32
-
春蠶(人生篇之五) 9:00
-
昭君出塞 7:39
-
霸王卸甲 8:41
劉德海
一九三七年八月十三日生於上海,祖籍河北。自幼學習琵琶等多種民族樂器,對中國民族、民間音樂接觸較早,為以後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一九五七年劉德海進入中央音樂學院深造,同時接受系統的西方音樂教育。學習刻苦,成績優秀。畢業後留校從事琵琶教學工作,培養眾多優秀音樂人才。
一九七零年劉德海擔任中央樂團獨奏演員,經常參加國內外音樂會演出。六十年代起,劉德海先後訪問了歐洲、亞洲、非洲、美洲共三十多個國家,並在那裡進行了大量演出。一九七九年開始,他與著名指揮家小澤征爾及美國波士頓交響樂團三次合作,演出了琵琶協奏曲《草原小姐妹》等樂曲,並灌製了唱片。一九八一年以來,劉德海還與柏林交響樂團、德意志廣播交響樂團、新加坡交響樂團合作演出,他的高超技藝、獨特的演奏風格和極大的演出熱情,吸引和征服了國內外廣大的聽眾。
劉德海的藝術思想是在藝術實踐中不斷形成和發展的。他從傳統性、民族性、世界性三個方面把人文精神追求、藝術道路的選擇和傳統音樂的發展成功地結合起來。經過三十多年的藝術實踐,兼收並蓄、博採眾長,大大發展了琵琶演奏技藝,形成了獨特新穎、富有哲理的藝術風格。無論在題材、內容和技巧方面都標誌著琵琶藝術的新發展。
近二十年來,劉德海專攻西方近代哲學理論,兼容中西,確立了“兼容‧優選‧鼎立”——“金三角”哲學思想,拓展藝術思路和空間,由琵琶向室內樂、交響樂的領域發展。特別是他以新思想、新視角所構架的理論更具有普遍性和實用價值。
劉德海是一位集演奏、教學、作曲、理論、指揮於一身的、各領域皆有所業績的音樂大師。
劉德海現任中國音樂學院教授。
樂曲介紹
《潯陽夜月》
古曲
根據楊大鈞、樊伯炎演奏譜合編
《潯陽夜月》原名《夕陽簫鼓》,是一首流傳悠久的琵琶文曲,一八六四年的《今樂考證》已在考證此曲,現存最早的譜本為一八七五年無錫吳畹卿抄本;一八九五年李芳園對其作了較大發展,更名《潯陽琵琶》收在他的《琵琶新譜》中;李氏的學生汪昱庭又作了加工潤飾,改名為《潯陽夜月》或《潯陽曲》;其後一九二五年,上海大同樂會的柳堯章和鄭覲文等據此改編成絲竹樂合奏曲,名為《春江花月夜》。儘管名稱和表演形式不同,但音樂的內容和意境則是相同的,優美安靜的旋律,展示出江南水鄉迷人的景色;就像一幅工筆精細,清麗淡雅的山水畫春,引人入勝。
《平沙落雁》
古曲
平湖派楊大鈞演奏譜
琵琶曲《平沙落雁》的樂譜最早見於華(秋蘋)氏兄弟在一八一八年編的《琵琶譜》,它是我國第一部正式出版的琵琶譜,共分三卷,卷上收直棣王君錫傳譜西板十二曲,大曲《十面埋伏》,附雜板一曲。《平沙落雁》一曲即編入卷上。樂曲為六十八板體。李芳園編的《琵琶新譜》中也收入了此曲,但他已將樂曲結構擴充至七段,有《雁陣橫空》、《霜天雁叫》等小標題。一至四段曲調脫胎於華氏譜,五至七段為華氏譜所無。
樂曲描寫了候鳥遷飛時在高空飛翔的情景,其中第二段《霜天雁叫》左手指法用拉弦、空子弦作為固定襯音,表現手法新穎別致。在平湖派的樂曲中,此曲在平淡中出奇,靜中有動,動中有靜,意境深邃。浦東派將《海青拏天鵝》稱作《平沙落雁》,故也有人將前者稱為《小平沙》,後者稱為《大平沙》。
目前的演奏是根據琵琶藝術大師、平湖派代表性的傳人楊大鈞先生的演奏譜而進行演奏的。楊大鈞先生在四十年代向琵琶演奏家、音樂教育家朱荇青先生學得此曲,朱荇青先生與楊大鈞先生兩人的詩畫造詣很深,常將詩畫等姊妹藝術的表述方法與琵琶演奏相結合,因此在琵琶演奏上經常將武曲文彈,以文為主,講究神韻,趣味高雅,意境深邃。這是平湖派的重要特色。楊大鈞先生在處理《霜天雁叫》一節時,使用自由節奏,尤其是最後幾段,具有豐富的詩意。劉德海先生認為,在學習平湖派《平沙落雁》時,必須恢復下出輪的演奏技法,這在琵琶演奏技法的繼承上將會有新的突破。要演奏好這首樂曲,關鍵是立意,要以“雁”擬人,含以清苦艱辛,才能得曲意之妙。
《漢宮秋月》
瀛洲古調
曲安和演奏譜
這是一首段落最為完整的崇明派代表作,由曹安和先生親授,音樂風格質樸無華,富有節奏感、層次感,變化細膩,樂曲共分四段。
《秦俑》
劉德海曲(1985年)
劉德海很早以前說想創作一組以人生為題材的琵琶獨奏曲,以此來表達他對哲學、藝術和科學的觀點。經過幾年的努力,他已創作了《秦俑》、《童年》、《天鵪》、《老童》和《春蠶》五首樂曲。
秦俑師古而化古,民族英雄的魂魄脫出墓碑,在大地的靈氣中縈迴,凝視永恆之美,投射在新時代的律動中——統一、肅穆、堅韌,所向披靡。
《老童》
劉德海曲(1984年)
《老童》創作於一九八四年,這是一首眶含晶珠、輕輕哼唱,但發自肺腑的人生讚歌,讚嘆那些歷盡坎坷、我行我素、矢志不移、執著進取的有志之士。作者全圖通過自己所追求的赤子之心,去塑造一個不為名利、樂觀向上的“老年兒童”形象,並通過這一個塑造出來的老年兒童形象去言其自己的志向。
在這首樂曲中,作首先系統地運用了“正反彈”的演奏手喻意人生與事業奮鬥的艱辛。
《春蠶》
劉德海曲(1985年)
樂曲展現作者的創作構思的藝術哲理性,以春蠶來象徵人生過程中的美麗、掙扎,與歸於空無的無奈。
在音樂的創作上,作者大量運用了新的演奏技巧,如“左拇法”、“三摭法”、“伏奏法”、“左撥右彈”,表現了深刻的音樂內涵,開拓了琵琶音色的新領域,豐富了琵琶音響層次,更擴展了琵琶在演奏上的藝術魅力。
《昭君出塞》
古曲/張正秋演奏譜
劉德海改編
公元前三十三年,漢時匈奴犯境,漢元帝為求平定邊疆戰亂,遂用毛延壽之計,將昭君(王嬙)出塞和親,王為了民族大義,毅然承擔了這任務,隨行帶去了大量的文化及生產技術,為民族和睦及文化交流作出了貢獻。本曲根據廣東音樂古調《昭君怨》為素材,加工改編,表現了王嬙對和親生活的憧憬及離別家鄉的思情。
《霸王卸甲》
古曲
劉德海據汪派李廷松譜新編
此曲為琵琶武套的代表性曲目之一,華(秋蘋)氏兄弟將之收錄在他們的《琵琶譜》中,小標題共十二段,是浙派陳牧夫所傳;其後李芳園的《琵琶新譜》亦收錄了此曲,並改名為《鬱輪袍》,小標題增至十五段;沈浩初的《養正軒琵琶譜》亦有收錄,惟仍用《霸王卸甲》之名。樂曲描寫公元前二零二年楚漢爭雄,西楚霸王項羽戰敗於垓下的英雄悲劇;故開始時音節頗覺雄壯,後至楚歌一段則聲調悲涼矣。
劉德海演奏的《霸王卸甲》是根據汪派李廷松先生的傳譜經過加工而成的,他在演奏這首樂曲時採用了“舊瓶裝新酒”的方法,進行了新的藝術處理,以霸王這個失敗了的英雄人物貫穿全曲,突出一個“卸”字,描述一個英雄人物的壯烈收場。
在演奏手法上,樂曲開頭就使用了不太正規的、散亂的“下出輪”手法,顯示了一個巨大悲劇降臨的徵兆。以後,將《列營》、《整隊》……一大段進行變奏,成為霸王的“獨舞”,用硬推拉、硬半輪去表現霸王的陽剛性格。刪去了《眾軍歸里》的樂段,將《別姬》之後的鼓角聲作為《烏江》段,把馬蹄號角聲作為背景場面,使樂曲的主調始終圍繞著要表達的主要人物霸王的心理狀態。樂曲中還使用了極慢輪、細密輪與急揉相結合的手法,以表現霸王在別姬中的柔和之情,並以此與全曲中的戰鬥場面形成強烈的對比,使霸王這個人物說更加有血有肉了。在連續不斷的下出輪手法的應用、音階下行的過程中,出現了外弦極其鬆散的沙音(它的辦法是將外弦的弦軸轉鬆至無樂音為止),以極弱的力度去表現一個悲劇的高潮,運用“反彈”(即相反相成)的方法來處理這一高潮。樂曲最後一聲不協和的泛音掃弦,暗示著項羽的自刎和鋼刀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