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069 秋月照懷 容天圻琴學遺緒 李孔元古琴演奏(2CD)


#0069 秋月照懷 容天圻琴學遺緒 李孔元古琴演奏(2CD)


  • 原價: $150.00



秋月照懷 容天圻琴學遺緒 李孔元演奏(2CD

Embracing the Autumn Moonshine | Remains of Qin Master RONG Tian-qi | Qin Solo: LI Kong-yuan

 

CD-1

  1. 慨古吟 Art of Ancient Age 2:40

  2. 鷗鷺忘機 Forgetting the Vulgar Ideas 5:44

  3. 平沙落雁 Wild Geese over the Calm Sands 6:59

  4. 長門怨 Sorrow Song of Changmen Palace 5:40

  5. 憶故人 Memories of an Old Friend 7:53

  6. 普庵咒 Pu-an’s Incantation 9:51

  7. 梅花三弄 Three Variations of Plum Blossom 8:37

  8. 醉漁唱晚 Evening Song of the Drunken Fisherman 4:44

1-4:使用明代潞王琴「中和」演奏,1997年三月在臺北錄音。

5-6:使用明代連珠式膝琴演奏,1997年四月在臺北錄音。

7-8:使用明代連珠式膝琴演奏,1996年十月在臺中錄音。

 

CD-2

  1. 流水 Flowing Water 7:49

  2. 良宵引 Tune for a Peace Night 2:25

  3. 歸去來兮辭 Retreat 4:36

  4. 湘江怨 The Moaning at River Xiang 3:50

  5. 玉樓春曉 Spring Dawn over the Jade Palace 2:03

  6. 關山月 Moon over the Mountain at the Frontier 2:24

  7. 漁樵問答 Dialogue between the Fisherman and the Woodcutter 8:10

  8. 瀟湘水雲 Mist and Cloud over Xiao-xiang Rivers 10:03

  9. 陽關三疊 Song of Yang Guan 5:35

  10. 洞庭秋思 Autumn Sentiments on Lake Dongting 3:35

1:使用明代連珠式膝琴演奏,1997年四月在臺北錄音。

2-5:使用明代仲尼式琴演奏,1997年四月在臺北錄音。

6-10:使用明代連珠式膝琴演奏,1996年十月在臺中錄音。



秋庵先生琴傳
弟子 李孔元 拜撰

  容秋庵先生,諱天圻,號琴禪,又署農盒。籍隸廣東中山,而祖籍敦煌。民國二十五年(西元一九三六年)生於福州;八十三年(一九九四年)於高雄辭世。

  先生幼承家學,七齡從外祖梁公賓先習丹青。既束髮,投朱念慈先生門下專研山水(案:朱先生係吳昌碩先生之高弟。);廿七歲,師事胡塋堂先生習學操縵,兼及繪事。民國六十一年,獲中國文藝協會第十三屆文藝獎章國畫獎,復經馬壽華先生收歸門牆,指墨之道益進,於是而所立大備。

  先生藝事湛深,出入古今大家,舉重若輕;閱歷既廣,復精賞鑑。而治學有法,手不停彼,積稿盈室,所獲實多。既含英咀華,發為文章,輒為論者所稱。得馬木老心傳,而友大千居士者,豈偶然哉!大千榜其書室曰:「秋月草堂」;題其擬古山水畫冊曰:「用筆、用墨、用水三者俱到」;書贈「指揮如意」,許為木老「指墨衣缽」;復冶石濤等數家筆法於一爐,自出機杼作「秋月草堂圖」以贈。凡此具見先生之所就;固未易度也。及乎晚歲,由琴曲「流水」之下指,悟「指掌兼施,十指齊下」之方,乃專究指墨山水而成一家。至乎承傳胡瑩堂先生眠琴室琴學之業,固以畫名大而為論者所略,唯南臺士夫之知琴,先生勸勵之力獨多。

  若夫先生之操縵,下指安詳,節奏舒徐,意態悠然,初不見迫促之態。其為人也,修頎秀特;而吐屬清嘉,不尚玄遠。至乎考究名物,察稽故典,如數掌珍。指授門人之際,娓娓然不倦不躁,令人如坐春風。作字圖寫之餘,蒔蘭淪茗,焚香鼓琴,丰神大雅。流風逸韻,獨邁時賢!

  至乎先生琴道,從學眠琴室而外,交遊碩彥,若朱龍庵、孫毓芹、吳宗漢諸先生,率皆一時知名。而魚雁往返,參究商量者,若香江盧家炳、蔡德允、容思澤、唐健垣、北京王迪、李祥霆、上海龔一、南京成公亮、英倫畢鏗等,三十年來,鴻泥殆遍宇內。

  至於藏琴事,則向未貪求,任人優渥倍蓗,甚或喧呶竟日,而篤守其「飛霞珮」與「秋月」,不售不易。蓋此二器,雖得之不意,實先生猶寒微時。斯時也,先生固得胡瑩堂翁指授,而倉促猶乏堪用之器,爰漆楮版而點染絃徽以代焉。如斯厲力習練,以迄幸獲二器。從此而一世相從,始終不離初心。

  夫「飛霞珮」者,係有清臺南父子進士施龍文、施士詰之所御;「秋月」乃清初斲琴名士、「五知齋琴譜」助成者周魯封氏重修之古器。而草堂另藏「廣陵散」(案:斯曲亦稱「廣陵真趣」。)康熙三十七年汪子晉抄本,出乎明末潞藩,可據以考知蕉庵琴譜「廣陵散」一曲之流變,亦足堪珍異也。三者歸藏草堂,可謂適所。

  先生筆硯琴書之餘,苟非知交,酬醉筵宴,履跡殆絕。與諸友朋,會心以文,雖同氣如蘭,而交誼似水。至乎啟迪後學,實不遺餘力,曰書、畫、琴弟子遍南臺,洵非過譽。所著「庸齋談藝錄」、「藝人與藝事」、「畫餘隨筆」與「談藝續錄」,及散見「故宮文物」與報章之文字,數逾百萬,讀者已不知凡幾。臺員藝術風氣萌茁之始,學者於先生之作,殆無人不讀。其霑妒溉之功,非徒復學仰望,前輩亦莫不心許。

  先生得名早,而處之澹。有訾議者,任之而不辯;有稱揚者,受之而不辭。健於談,而不樂月旦人物;篤於友,乃未嘗黨同伐異。富貴利達,迄未罣懷。既不迎不拒,復不忮不求。雖享大名,而晦跡無悶。所謂淡泊任真,其此之謂乎!

  烏乎!先生胸次秋月之清皎,而行佩飛霞以出塵。操絃搦管,將垂老而不厭;臨池寫心,早及壯以有聲。至若承遺緒於所先,示正範於後來,馳譽遐邇,理固宜然。以甲戌暮春之望,道山驟崩。而士林震悼,非唯親炙弟子,藝壇人士無問覿面否乎,胥憾天不假年。唯德業竟功,授規矩於後來;翰墨化身,壽金石以不朽。令譽之永垂,固可前知也。於是,贊曰:

  頤真隱德,沖和達觀。示跡遯世,亢懷山蘭。續陽春白雪,仰流水高山。若廣陵其未散,將擬耀乎秋月之箕山!

  案:頤真、隱德、沖和吟、達觀吟、遯世操、幽蘭、陽春、白雪、流水、高山、廣陵散、箕山秋月(又稱:谿山秋月)等,皆古琴曲操名。


 


曲目說明
李孔元撰


CD 1


慨古吟

據胡瑩堂先生所傳抄本演奏

  曲意在表達今昔變遷、古道不復的感慨。本曲係胡瑩堂先生眠琴室門人弟子習學操縵入手之曲,其他流派皆未見本曲之傳承,係胡先生得之於杭州西湖廣化寺僧慧空上人的抄本琴曲,與歷代琴譜中的「慨古吟」或「太古引」都不同。原有結合曲意的歌詞,但胡先生傳授之時即已廢忘,如今已無由恢復舊觀,然尚可由其他譜本略窺其意趣。

  此曲曲調雖短,但旋宮轉調很靈活,尤其末段泛音的收音,充分體現了古琴音樂「致中和」而不處情性之極的理想。由其調性及曲風觀察,本曲或許在明代即已完成,而其得以抄本形式流傳至今,可謂彌足珍貴。
 

鷗鷺忘機

據清代自遠堂琴譜演奏

  「忘機」一曲,初見於明初寧王朱權所編的「神奇秘譜」,到明嘉靖年間汪芝所編的「西麓堂琴統」才改名為「鷗鷺忘機」,屬於商調曲,而其曲調與近代盛行屬於宮調的本曲泛音,天光澄霽,雲影映波,形象如在目前;而入調之的特色。近四百年來,流行甚盛。
 

平沙落雁

據胡瑩堂先生所傳抄本演奏

  本曲俗稱「南平沙」,係胡先生所得陳壽臣先生所傳的抄本,歷代琴譜皆不曾著錄。本譜與沈草農及章志蓀兩先生所傳大同小異,但因各家別有會心,因此曲調、節奏和情韻也自然有異。

  「平沙落雁」一曲,在明清琴譜中多有著錄,結構雖都大同小異,但曲調變異的情況也很複雜。至於本曲的曲意,各家的說法更不一致。若非為描述秋雁舞空、圖寫逸士胸懷,則以陳子昂登幽州臺歌為意境。然而細味本曲,並參考傳統文學中「秋雁」的象徵意義,則本曲應是在描述羈旅江湖的遊子,在蕭索秋風中,見北雁南來,於是感喟身世飄零,征塵未歇,頓然興起井里之思的窮愁。而曲末泛尾變宮音符的運用,使曲風更形悲涼,即為本曲迥異他譜的特色之一。
 

長門怨

據民國梅庵琴譜演奏

  本曲初見於「龍吟館琴譜」,係山東諸城琴派獨有的曲目,後因王燕卿及王心葵兩先生的普傳及「梅庵琴譜」的出版而風行一時。容秋庵先生曾促成「梅庵琴譜」在臺重刊;本曲的節奏,也曾就商於梅庵傳人的吳宗漢先生,與梅庵琴派可謂因緣匪淺;但本曲演奏的基本風格仍從胡瑩堂先生的傳承。

  在樂府詩相和歌辭中,本有「長門怨」的詩歌。據「樂府解題」可知,「長門怨」詩係表現「長門賦」內容的作品。本曲曲意所表現的,正是漢武帝的皇后陳阿嬌被貶之後,幽居於長門宮中的抑鬱和寂寞。

  曲子一開始的泛音,傳達了月下的環珮之聲,具體而傳神。入調之後,則刻畫陳皇后中宵不寐,且行且述,躑躅徘徊的形象,從而表達其內心的愁緒:其起始平淡而無奈,繼之則壓抑而沉痛,之後出以淒楚而激憤。各段指法的設計,充分結合古琴各音區的音色特點。其高音滑奏的樂段,將一位色衰失寵的皇后的哭泣,表現得極為傳神,也是本曲最受矚目的部份。而全曲最終的動機再現,則似乎在暗示,縱使千金能買相如賦,也恐難期重修舊好的忐忑與無奈。本曲因形象鮮明,曲調流美,加上梅庵派重用撮指和聲,音韻宏大飽滿,能達雅俗共賞之境,因此在極短時間之內即盛行一時。
 

憶故人

據胡瑩堂先生所授理琴軒抄本演奏

  本譜係彭祉卿先生抄贈胡先生者,與「今虞琴刊」裡張子謙先生所抄錄刊行的譜本同源,而彈奏的節奏則略有差異。

  本曲又名「空山憶故人」或「山中思友人」,初見於清代咸豐以後的「荻灰館琴譜」抄本,與初見於「神奇秘譜」,傳為東漢蔡邕所作的「山中思友人」並沒有關連。後來因湖南南薰琴社的普傳與「今虞琴刊」的公諸同好而知名一時。

  本曲所描述的是望月懷人的情懷。曲調開始的泛音,表現了空明、澄澈的月色;第五句的側弄音型,立即將情緒轉入思念。而接著的按音,是本曲極富盛名的「蟹行指法」樂段,具體呈現複雜糾結的情緒,極力刻畫思念之情。入調之後,旋律暢達動聽,感人至深。最後再現「蟹行指法」樂段,其後的泛音尾聲則令人有「努力加餐」的聯想,餘韻悠悠,無怪乎數十年來盛行不輟。


普庵咒

據胡瑩堂先生所授理琴軒抄本演奏

  本曲流行於晚近,譜本係抄自彭祉卿先生者,係民初各琴社普傳之曲,曲調與初見於明萬曆年間楊倫所編的「伯牙心法」,有詞的「普庵咒」或「釋談章」都不同,但是重用撮音和聲的風格卻極為近似,可能都是由佛門梵唄改編而來。傳統琴譜中的「普庵咒」或「釋談章」,都附會為普庵禪師誦讀經咒所唱的曲調;然而由其曲詞觀察,則很可能是佛門僧伽。為記憶梵文字母(案:即所謂的悉曇文字,而「釋談」可能即「悉曇」的轉音。)發音而編成的曲調。但本曲所表現的,則是深山古剎、梵鐘杳遠、禪唱清寂的意境,與傳統的「普庵咒」並不相同。其內容具體,曲調暢達,而樂風莊嚴,是近代流行甚廣的名作,並經常被移植改編由其他樂器或樂隊演奏。

  曲調開始,模擬鐘聲的樂句即具超塵之致。而罨掐指法的運用,令人有「空山松子落」的聯想,禪院寂寂的形象,十分顯豁。在曲調進入行板之後,則似乎在傳達僧徒頂禮膜拜的虔誠,和盛大法會的莊嚴。而當曲調絢爛地進行到高潮之後,泛音樂段引導休止,而後主題以稍慢的速度再現,寧靜地結束全曲,呈現了法筵已散,寺院復歸清寂的圓滿之境。

  容秋庵先生演奏此曲,音符十分簡淨,較能忠實地按照原譜按彈,除非氣韻聯絡上之必要,全曲幾乎未作加花處理,指法運用也樸實清整,風格莊嚴而安詳。此次錄音因採用鋼絲絃,較長的走手音樂句不得不改以實音演奏,而容先生所傳則仍以走手音為準。

  此曲結構嚴謹,指法多用撮音,是琴曲中使用和聲最多的曲子,因此音韻極為飽滿。而且按、泛、散三類音色的主題交錯出現,曲調鏗鏘有致。能琴僧尼,或者居士者流,幾乎無人不彈,因能風行不輟。
 

梅花三弄

據清代春草堂琴譜演奏

  本曲初見於「神奇秘譜」,琴家舊傳此曲即「桓伊三弄」,在唐代由顏師古改編為琴曲。

  「世說新語」曾記載一段樂壇佳話:東晉建威將軍桓伊與琴家王徽之(王羲之之子),彼此傾慕藝事而素未謀面。一日遇於青谿,王徽之不顧二人地位懸殊,竟於舟中遣人通名,要求桓伊吹奏笛子。桓伊對王徽之也惺惺相惜,因此於途中暫停車駕,為據胡床吹笛三弄。曲罷竟去,賓主未交一言。此曲因稱「桓伊三弄」或「青谿三弄」。

  在「神奇秘譜」的各段小標題中,僅有第七段「凌風戛玉」與第九段「風蕩梅花」與梅花的主題相關,其餘的標題都是以簫笛音樂的說明為主。而明清兩代收錄此曲的近三十種琴譜,絕大多數,都將此曲理解為描述梅花之高潔的作品,並有「梅花引」、「玉妃引」等別稱。除廣陵派之外,近代琴家演奏此曲的節奏也大致相同,顯見出於同源。容秋庵先生所奏,以刊行於清乾隆九年的「春草堂琴譜」為骨幹,並略參溥雪齋先生的加花處理。

  曲子由月夜踏雪尋梅、目睹谿山夜月開始。而後的泛音主題,刻畫笛聲「一弄叫月,聲入太霞」的空靈逸趣,或亦可作暗香浮動理解。第三段以後,由行板而快板,速度逐漸加快,具體描寫了梅花搖曳生姿的神態。而後風雪加驟,凌風戛玉,風蕩梅花。最後,風靜雪霽,天地瑩澈,羅浮月色,疏影橫斜,一派安詳。

  此曲聲多韻少,指法古樸;但在結構上運用了音色及音域的對比,因此不覺單調。曲中的三段泛音主題,更令人有冰清玉潔的聯想,也是本曲最動聽的樂段。
 

醉漁唱晚

據清代天聞閣琴譜
參酌查阜西先生所奏本演奏

  本曲初見於清朝道光以後的蜀派琴譜,與初見於「西麓堂琴統」的傳統譜毫無關聯。此曲節奏安排,據聞見所及,共有三系傳承:其一、衛仲樂先生據李子昭先生傳譜所奏,風格跌宕傲岸,最具蜀派躁急之風。其二、查阜西先生據「百瓶齋琴譜」所奏,風格平易瀟灑,不同於蜀派的縱情狂放,曲調流美,傳播最廣。其三、章志蓀先生所奏,所謂「慢板醉漁」者,全曲節奏皆極為自由。此傳承由孫毓芹先生繼承,但孫先生辭世之後,此曲因形神皆不易掌握,故而流傳甚稀。而這三系傳承所用譜,都可確定來自清末四川灌口二王廟道士張孔山,只因個人風格有異,乃形成不同流派。在琴學式微的當年,容秋庵先生為尋求此譜,與英國劍橋大學畢鏗教授魚雁往返,歷經年所,乃得「天聞閣琴譜」本曲影本,又參酌查先生的唱片錄音,自行按彈成熟,並傳授於門下諸生。

  據「西麓堂琴統」所載:晚唐詩人陸龜蒙(魯望)、皮日休(襲美)泛舟松江,見漁父醉影,遂寫「醉漁唱晚」。近代流行的張孔山「醉漁」,曲調雖然有異,內容則沒有差別。曲子一開始的動機,就令人有落霞孤騖、夕陽無限的聯想。進入主題之後,漁人搖櫓高歌、醉態可掬的形象,極為傳神。每段曲調合尾的「歌聲」,充分表達了「唱」的歡樂。曲調主題通過音域對比和轉調作變化,結構精緻工整。而其尾聲的醉步,飄逸瀟灑,跌宕不群。最後的泛音樂段,形成暮靄蒼茫、炊煙裊裊的氛圍,寬坦空靈,意韻悠悠。


CD 2


流水

據管平湖先生所奏天聞閣琴譜本演奏

  琴曲「高山流水」,傳自伯牙、子期知音遇合的故事,來源古遠。據「神奇秘譜」的說明,「高山流水」本為一曲,到唐朝才分為二操。在歷代琴譜中,這二曲被普遍記載著,雖然可見增刪的痕跡,但在主題及結構上,差異並不大,顯然出於同源。就曲調和指法而言,斷言其來源甚為古老,當無疑義。

  本曲在琴譜的傳承上,可分兩系:一為傳統的無滾拂「流水」,現在演奏者已極少;另一為張孔山所傳授的「七十二滾彿流水」。張氏所傳的「流水」,自清末川派琴譜的著錄及琴人的傳授,早已普傳海內,蔚為風氣;而較具影響的,則有管平湖及衛仲樂兩先生演奏的版本。管先生的本曲演奏,音節高古,音韻雅正,氣勢雄渾,但音符較為簡淨,並沒有完全按照「天聞閣琴譜」按彈,個人風格極為突出。容先生的演奏,係按照管先生的演奏譜,並參酌「琴學叢書」選刊的「天聞閣琴譜」單曲「流水」譜,自行按彈成熟,並傳授於門下弟子。

  本曲一開始,山巒崇峻,泉水滴瀝,景象鮮活。而後的懸泉瀑布、淺灘急流,一一呈現。第六、七兩段描述輕舟過峽,水勢洶湧澎湃,波濤奇險壯闊,即「七十二滾拂」所在。最後,在海天一色中,結束全曲。曲中最令人豔稱的兩段滾拂,張孔山雖自稱學自浙江馮彤雲,但因其傳授的譜式及內容前後不一,因此張氏可能才是這兩段滾拂的加工定稿者。


良宵引

 

據明代松絃館琴譜演奏

  本曲初見於萬曆年間刊行的「松絃館琴譜」,是虞山琴派的代表作之一,可能是琴譜編集者嚴天池的老師陳愛桐所作。曲風幽雅安閒,是一首描述美好夜晚的小品。這首曲子從問世以來,即深受琴家喜愛,明清兩代琴譜多有收錄。容秋庵先生取四庫全本書「松絃館琴譜」打譜,不取幽靜安閑,而走清新暢達的方向,特別表現出喜悅、自在的心情。在詮釋「良宵」這一題材上別有會心,曲調也更流美動聽。
 

歸去來兮辭

據清代自遠堂琴譜演奏

  本曲初見於明代正德年間謝琳所編集的「太古遺音」琴譜,屬於有文的琴歌。往後的琴譜著錄甚多,但曲調的變異也不小。另有一傳承,初見於明嘉靖年間楊嘉森所編的「琴譜正傳」。該譜傳承的「歸去來辭」演奏者少,影響不大。

  容先生因嚮慕陶淵明的為人,曾以清道的筆調作陶淵明造像,並以工整的小楷題寫「歸去來兮辭」,也取「自遠堂琴譜」打譜,完成本曲。此譜屬「太古遺音」系的傳譜,與初見譜差異並不大,音韻聯絡則較流暢。全曲內容完全結合詞義,而容先生打譜所訂的曲調和節奏,也可以一字一音對音歌唱。其全文為:

  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既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舟搖搖以輕颺,風飄飄而吹衣。問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乃瞻衡宇,載欣載奔。僮僕歡迎,雅子候門。三徑就荒,松菊猶存。攜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壺觴以自酌,盼庭柯以怡顏。倚南窗以寄傲,審容膝之易安。園日涉以成趣,門雖設而常關。策扶老以流憩,時矯首而遐觀。雲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景翳翳以將入,撫孤松而盤桓。歸去來兮,請息交以絕遊。世與我而相遺,復駕言兮焉求!悅親戚之情話,樂琴書以消憂。農人告予以春及,將有事於西疇。或命巾車,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尋壑,亦崎嶇而經丘。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羨萬物之得時,感吾生之行休。已矣乎!寓形宇內復幾時?曷不委心任去留。胡為乎遑遑欲何之?富貴非吾願,帝鄉不可期。懷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東皋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
 

湘江怨

據閩江盧氏手抄本演奏

  本曲初見於謝琳「太古遺音」,又名「湘妃怨」,是一有文琴歌。(案:另有一首名為「湘妃怨」的琴曲,初見於明嘉靖年間的「風宣玄品」琴譜。其歌詞與本曲幾乎全同,但曲調則沒有關連,是另一琴歌傳承。)據其解題:「舜南巡狩,崩於蒼梧之野。二妃泣之,以淚灑竹,竹皆枯死。後人被之絃管,是為湘妃怨。」此曲在明清兩代有文琴譜中,曾被廣泛著錄。曲詞較為鄙俚,帶有元曲風格,字句也偶有出入。但宋僧居月「琴曲譜錄」中,上古琴弄載有「湘妃怨」,樂府詩琴曲歌辭中也有以二妃故事為題材的作品,題目就作「湘妃」或「湘妃怨」,此曲曲調來源可能不會太晚。其曲調雖代有增改,但曲情哀怨纏綿,則應無異。此曲因指法簡易,通常作為入門曲傳授;又因其曲調動聽,仍然流傳甚廣。容先生所傳,節奏工整,旋律暢達,感人至深。譜詞如下:

落花落葉落紛紛,盡日思君不見君。腸欲斷兮腸欲斷,淚珠痕上更添痕。一片白雲青山內,一片白雲青山外。青山內外有白雲,白雲飛去青山在。

我有一般心意,無人與我對君說。欲風吹散雲,訴與天邊月。攜琴上高樓,樓高月華滿。相思一曲彈未終,淚珠滴那冰絃斷。

人道湘江深,未抵相思半。海深終有底,那相思呀是無邊岸!君在湘江頭,妾在湘江尼。相思不相見,淚滴湘江水。

夢魂飛不到,所限唯一死。入我相思門,知我相思苦。長相思兮長相憶,短相思兮無窮極。早知這等掛人心,悔不當初莫相識。

湘江湘水碧沈沈,未抵相思不見君。自從夢中相見後,令人不覺自傷心。


玉樓春曉

據民國梅庵琴譜演奏

  本曲係山東諸城琴派的獨有曲目,初見於清代道光年間王溥長先生編集、家傳的「桐蔭山館琴譜」,原名「春閨怨」。王燕卿先生傳授此曲時,才改用此名。後因「梅庵琴譜」的盛行,此曲也風行一時。

  吳宗漢先生的此曲演奏,曾在李翰祥導演的電影「倩女幽魂」中作為配樂。容先生為聆賞此曲,曾一連欣賞此片數次。容先生與吳先生的訂交因緣在此,容先生也因此而喜彈此曲。

  在「桐蔭山館琴譜」中,此曲為有文小曲,為「孔行素譜,李易安填詞。」詞文串接了李清照的「鳳凰臺上憶吹簫」詞和王昌齡的「閨怨詩」。這一曲詞,在明代萬曆年間楊倫所編的「太古遺音」下卷「伯牙心法」中,稱為「閨怨操」,也載明係「句曲琴友孔行素譜」,更直稱曲文是「鳳凰臺上憶吹簫」,但兩曲旋律卻完全不同,連定絃法也不一致,曲情不能從「閨怨」的方向來理解。

  本曲風格輕鬆浪漫,就梅庵琴譜此曲的跋文來看,應是形容閨閣秀女,春眠初醒,小園閒步之情,是一首清新動聽的小品琴曲。
 

關山月

據民國梅庵琴譜演奏

  本曲初見於「龍吟館琴譜」原本音節剛健,曲調流美,保有山東小調的原始風味,是一無詞的器樂曲,曲情也不明。後來由南京琴家夏一峰先生與音樂學者楊蔭瀏先生首開風氣之後,琴壇流行將此曲配上李白的樂府詩「關山月」作為琴歌來演唱,從此本曲的內容就依附上「關山月」詩,節奏也舒徐了不少。但梅庵琴人通常還維持師承,演奏速度仍然略微緊湊。

  容先生演奏此曲,因個人的才性所致,節奏較為舒緩,似乎是在描寫羈旅關山之遊子望月思鄉之情。至於李白的「關山月」詩,承襲樂府漢橫吹曲「關山月」本題的內容,帶有邊關久戍的士兵厭戰和思鄉的情緒,但形式與傳統「關山月」卻大不相同。其詞如下,以備參考:

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關。
漢下白登道,胡虧青海灣。由來征戰地,不見有人還。
戍客望邊色,思歸多苦顏。高樓當此夜,歎息未應閑。


漁樵問答

據吳景略先生所奏並參酌清代琴學入門原譜演奏

  本曲初見於明嘉靖年間杏莊老人蕭鸞所編的「杏莊太音續譜」。傳說此曲出於南宋「紫霞洞琴譜」,其編者為著名詞論家兼琴家楊瓚,明末書目中本譜尚見存,如今已無可考。

  此曲自「杏」譜問世四百多年來,後人踵事增華從未停止,增補之跡代有變異,近代琴人演奏本曲所用的譜本也很不一致。但從吳景略先生之後,琴人大抵都使用「琴學入門」譜。此譜因附有本曲工尺譜可供參考,而且吳先生依此譜的演奏素稱絕妙而有「吳漁樵」的雅號,因此吳先生的演奏版本幾乎已成定本。容秋庵先生的演奏,基本上亦從吳氏。此次錄音則依容先生所授為主,並略參原譜刪除部份花音,以求曲調能更清晰簡潔,覓坦明淨。

  此曲在「杏莊太音續譜」中,編者曾有一段說明:「唐人云:『漢家事業空流水,魏國山河半夕陽。』古今興廢,有若反掌。青山綠水,則固無恙。千載得失是非,盡付之漁樵一話而已。」由此可以推斷作者製曲意趣所在。但今人彈奏此曲,則多從在大自然中無憂無慮的生活去理解本曲。

  曲子前半,描訴山邊水湄、和風輕拂、扁舟逍遙、漁歌輕唱的情景。泛音過後,曲調轉入高亢,如樵子高歌出自山巔雲表。樵採丁丁,與山歌悠悠,間雜錯出。最後,漁樵相問,撫掌大笑,表現了超然世外的旨趣。
 

瀟湘水雲

據自遠堂琴譜
容秋庵先生單曲點拍抄本按彈

  本曲初見於「神奇秘譜」,續見於明清兩代四十多種琴譜。據「神奇秘譜」的解題:「是曲者,楚望先生郭沔所製。先生永嘉人。每欲望九嶷,為瀟湘之雲所蔽,以寓惓惓之意也。然水雲之為曲,有悠揚自得之趣,水光雲影之興。更有滿頭風雨,一簑江表,扁舟五湖之志。」

  近代琴家演奏此曲,幾乎都取用清康熙年間出版的「五知齋琴譜」十八段譜。因此譜曲情及指法的說明很詳細,左手走絃細膩豐富,極有特色。如吳景略先生即用此譜。另有部份琴人則使用清嘉慶年間題為吳仕柏所編的「自遠堂琴譜」十三段譜,如有「查瀟湘」雅稱的查阜西先生及胡瑩堂先生即是。自遠堂譜與五知齋譜相較,指法相對簡淨,旋律明快,節奏清晰,繁瑣的走手音較少。

  容秋庵先生受學此曲於胡瑩堂翁之際,極為嚴謹深入。所謄抄的自遠堂譜,不僅指法明晰,並且旁點胡先生所授的板眼;在譜字右側,則夾註工尺及數字譜;在譜頁的天頭上,密密麻麻抄錄了歷代琴家對此曲的說明及評論,容先生的研究心得也錯出其中,可見容先生對此曲所下功夫之深。

  今據自遠堂譜分段,取「秘譜」相對樂段標題說明曲情如下:

  第一段的「洞庭煙雨」泛音樂段,描繪出煙雨濛濛的景象。接著的「江漢舒晴」、「天光雲影」,形容雨霽日出、雲影徘徊、泛舟中流、擊楫浩歌的容與逍遙。第三段最後的一組「掐撮三聲」指法,似乎在暗示著風雲乍變、山雨欲來。而後的第四段,是最富盛名的「水雲聲」樂段。作者利用左手走絃虛實相應的技巧,將雲影開闔、舒捲流轉、雲水交融的形象,具體地描繪出來。第五段的「水接天隅」,令人有煙波浩渺之感。(按:本段一、二句之間右手「滾」後的左手「滸上」指法,並不見於譜中。胡瑩堂先生特別說明,此手法係出於四川華陽顧氏家傳,曾由顧梅羹先生公諸同好,如今各派琴人相互薰染,都已如此演奏了。)之後又再現了「水雲聲」。接著的「浪捲雲飛」、「風起水湧」,則是滿天風雨,濁浪排空,濤瀾壁立,風波險惡。而復節奏跌宕的第十段,速度漸緩,有山雨驟散,「水天一碧」,天地澄澈之致。接著的是「寒江月冷」的泛音樂段,給人星月交輝、清涼凝定的感受。而後第十二段的「萬里澄波」,則有舟流水轉,迴望九嶷的聯想。第十三段一開始的變音「打圓」指法,象徵「望君山而不見」的惆悵,將作者的心事表露無遺。最後散板的「影涵萬象」,在天地悠悠、山川無盡的境界中,以清泠的商音泛音,餘韻悠悠地結束全曲。


陽關三疊

容秋庵先生審定
李孔元據清代琴學入門譜按彈

  明清兩代琴譜中:以唐代王維的詩作「渭城曲」為核心發展起來的琴歌為數甚夥,而且內容差異很大。若以曲名論,可概分為「陽關三疊」及「陽關曲」(或陽關操)兩系。「陽關三疊」一名,初見於明初的「浙音釋字琴譜」殘譜;而「陽關曲」一名,則初見於明代正德年間謝琳所編訂的「太古遺音」。以定調而言,則又分蕤賓調與淒涼調兩系。各譜之間很難比對出曲調與歌詞流傳的譜系,變異十分複雜。近代流傳的這一曲調,見於清代同治年間張鶴所編的「琴學入門」,由福建浦城祝桐君(鳳喈)所傳,為閩派的傳譜。其全曲歌詞,除「渭城曲」骨幹詩句外,與其他譜本都不相同,可能是祝桐君所填寫。而其曲調,則可追溯到明代嘉靖年間黃龍山所輯的「發明琴譜」,與稍復萬曆年間楊倫(鶴浦)所編的「太古遺音」。尤其「太古遺音」譜,雖以淒涼調定絃,與「琴學入門」譜的蕤賓調定絃有異,但通過按絃技法的運用,兩譜除泛音尾聲外,曲調幾乎完全一樣,可見此一曲調流行之久。

  「琴學入門」譜的「陽關三疊」歌詞如下:

清和節當春,渭城朝雨浥輕塵,客會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霜夜與霜晨,遄行!遄行!長途越度關津,惆悵役此身。歷苦辛,歷苦辛,歷歷苦辛,宜自珍!宜自珍!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會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依依顧戀不忍離,淚滴沾巾,無復相輔仁。感懷!感懷!思君十二時辰,商參各一垠。誰相因?誰相因?誰可相因?日馳神,日馳神!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會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芳草遍如茵。旨酒,旨酒!未飲心已先醇。載馳駰,載馳駰,何日言旋軒轔?能酌幾多巡?千巡有盡,寸衷難泯,無窮的傷悲,楚天湘水隔遠濱,期早托鴻鱗!尺素申,尺素申,尺素頻申,如相親,如相親。

噫!從今一別,兩地相思入夢頻,聞雁來賓。
 

洞庭秋思

李孔元據西麓堂琴統及松絃館琴譜合參打譜演奏

  本曲初見於「西麓堂琴統」,直到清代中葉的琴譜都還偶有發現,是一首流行近三百年的名作。據部份古琴音樂學者的考證,本曲極可能就是東漢蔡邕所作「秋思」的遺存。蔡邕所作的「蔡氏五弄」,包括「遊春」、「淥水」、「幽居」、「坐愁」和「秋思」。其中的前四操,明朝正德年間謝琳編成的「太古遺音」琴譜中都有收錄,但歌詞卻都是六朝及唐宋人的五、七言詩。此四操雖然一直存在,但顯係偽託之作,且獨缺「秋思」。而就本曲指法及風格而言,謂其出於古遠的年代,應可確認。一九五四年,查阜西先生為了尋找古譜旋宮轉調的規律,以方便發掘「幽蘭」唐卷子譜,曾因此著手本曲的打譜工作。

  此曲雖是篇幅不長的小品,但旋宮轉調的情況較複雜,越晚出的譜錄徽分錯誤越多,簡直難以成操。經比對明清六種以上的琴譜之後,取「松絃館琴譜」為骨幹,部份樂句及徽分則參酌「西麓堂琴統」,另行打譜。

  就本曲的調性而言,明代的琴譜都將本曲列為徵調琴曲,但就打譜過程中的詳細參究,本曲以正調為基本定絃,通過按絃指法的操作,就五聲音階而言,以黃鐘均(或依明朝琴譜慣例稱為慢角調)徵音為基調,運用「黃鐘」、「仲呂」、「林鐘」和「無射」等四均構成此曲,在音階的運用上較為複雜。但如果從具足「五正二變」的七聲音階來考慮,則情況就較為明朗。所謂「慢角調徵音」的泛音尾聲,以實際聽覺而言,等同於「林鐘均宮音」。如此一來,全曲則是在「林鐘宮」的基調下,交叉運用「無射羽」調,構成了這首情緒複雜的小品。

  樂曲起首,在「無射」交叉「林鐘」二均清寂的樂風中,呈現一種幽闃遼敻的意趣,令人深覺獨立蒼茫的孤寂,並且已然暗示了本曲調性的豐富。第二段調性穩定地轉入「無射羽」,氣氛轉為淒惻蒼涼,情緒也激動而酸楚,十足的「悲秋」氣味。當段末轉回一主調的「林鐘宮」時,卻又令人感到「悲歡離合總無情」的超脫。而第三段一開始的「打圓」指法,令人有一掃陰霾、豁然開朗的感受。接著「林鐘宮」的曲調,大有天寬地闊、山清水明、木葉婆娑的逸趣。最後的尾聲,復歸於清闃寂寥的主調,聲韻疏遲地結束全曲。

  謹以此曲紀念敬愛的容秋庵先生!

 


後記
李孔元

  歲月不居,秋庵先生辭世已然三載。回首前塵,不免神傷。

  猶記得甲戌(民國八十三年,西元1994年)春節,往高雄大寮秋月草堂新址賀歲時,先生偶及染恙一事。但以先生起居謹慎,平素菸酒不沾,祗以嗜茶而有胃疾,故此以為宿疾復發,而又值新春佳期而未便多所顧問。先生仁厚長者,事事不願麻煩別人,不僅至親知交如此,門人子弟亦是如此,故而也未曾明示病狀。直到草堂喬遷鳳山新居,先生來電告訴我新址時,才提及所患為癌症。在我聞訊大驚之下,先生居然還能和煦溫雅地告訴我,現代醫療科技很發達,要我不必多慮。四月二十六日晚上,先生女公子珮琴的報喪電話,讓我驚愕得說不出話來。在略盡綿力協助師母聯絡老師的知交友朋時,使我不由得經常回憶起從學師門的點點滴滴。

  先生居易俟命,事事力求圓滿,寧願自己吃虧,也不願讓別人受委屈。凡所作為,在在都讓我深深受用先生的教誨。我在秋月草堂求學的時間,相較於同門而言並不算長,對先生學問堂奧之深,可說絲毫不能窺見。但我在先生指導下所得到的,卻不僅止於古琴的演奏技法,當然還有由先生身教言教之中,所從而領悟的為人處事之道,以及對文化傳承的些許承當。雖然自知賦性褊薄,終究難成大器,總希望還能謹守師訓,不致辱沒師門。

  我在先生的「琴傳」中所敘及的,只是我這不才學生的一點景仰之意,任何熟知先生的文化界人士,相信都能首肯文中絕無半點虛語,而且疏漏之處一定還不少。而於書畫方面,我雖略有涉獵,終究還是門外漢,不敢多所饒舌;不過先生的著作俱在,可以參閱,請原諒鄙人的粗疏與淺薄。

  先生晚年專攻指畫,且以傳世為念。由於先生成名早,如不能有承先啟後的重要作品,必致遺憾終其身,所以全心投入作畫,彈琴的時間較少,也未再接引新弟子。每次拜謁先生,總勸請先生能將所擅琴曲錄音流傳,俾便後學得以窺見前輩風範,而先生卻以春秋尚盛而素未措意。如今,再已無由聆聽先生那溫文儒雅的琴音了。而先生早期在教學中所錄的錄音,由於年代久遠,當年又為了琴絃不易購得,上絃的張力顯得不足,使用的錄音器材也僅止於家用錄音,加上翻錄再三,音色和節奏都顯得非常模糊,也令人根本無從想見先生操琴的風格。

  為了希望能盡量保存先生的琴曲傳承,在此次錄音之前,經與師母柯淑美女史仔細研究,這兩張唱片所收錄的,除了「洞庭秋思」之外,全都是先生所常彈、擅彈、喜彈的琴曲,也是門人弟子所必定修學的曲子。這些曲子,當然還不能涵蓋先生所能彈的全部曲目,而我業餘琴人難入清聽的彈奏,自然也難以代表先生的演奏風格,只求黽勉將事,希望能存先生的琴學遺緒於萬一。如有所錯謬,鄙人當自任其咎而無可推辭,也希望琴壇師友諒察並指教。

  此外,為了此次錄音能順利進行,承蒙林立正先生鼎力整修錄音用琴,蔡本烈、王夢蘭老師伉儷及陸幼棋、田美玲老師伉儷慨允出借藏琴,以及知交琴友們的關心存問與不吝臂肋,此一專輯才得以問世。琴友們的隆情高誼自當永銘五內,在此也一併深致謝忱。

時維八十五年四月
李孔元謹記

 

演奏者:李孔元

1959年生於臺灣省臺南縣。

1977年師事容秋庵先生習琴。

1981年畢業於國立成功大學中文學系。

1983年起,於臺中縣私立明道高級中學任國文教職,並開始應邀從事古琴、古箏及琵琶傳統曲目的獨奏演出。

古琴音樂會資歷:

1990年在臺中市立文化中心參演文建會主辦的「大雅清音」古琴音樂會。

1991年加入和真琴社。

1992年七月隨和真琴社赴杭州、上海、虞山、北京等地,與當地琴人交流雅集。並參演在北京音樂廳等地舉辦的「兩岸琴聲」古琴交流音樂會。(案:「兩岸琴聲」,古琴交流音樂會共舉辦四場。七月八日在杭州,十一日、十二日在上海,十五日在北京分別舉行。)

1993年九月在國立中正文化中心參演「七絃清韻」古琴音樂會,發表打譜作品「黃雲秋塞」。

1995年五月在國立中正文化中心參演「琴韻琴風」古琴音樂會,發表打譜作品「龍朔操」。

七月隨和真琴社赴大陸。七月十五日在北京參演「兩岸琴心會京華」古琴聯合音樂會。

七月十九日至二十三日,參與「九五中國成都古琴藝術國際交流會」,與海內外琴人交流藝事。

七月二十二日大會赴都江堰「張孔山紀念館」參觀,應邀偕同廣州謝導秀、義大利孟菲‧魯卡、天津李鳳雲、日本新倉涼子、上海龔一與北京李祥霆等共七人,在二王廟古戲臺上演出。

七月二十三日下午,應大會負責人唐中六先生個人邀約,與北京老琴家謝孝萍、鄭珉中兩先生,及上海龔一、南京成公亮與河南丁承運等共六人,在交流會上加演一場節目。晚上大會閉幕式,參演和真琴社負責提供的部份節目。

1996年三月,在明道中學國學講壇參演「大音希聲古調今彈」古琴音樂會。五月在國立中正文化中心參演「漁樵耕牧」古琴音樂會,發表打譜作品「春曉吟」、「洞庭秋思」。

1997年三月,在國立中正文化中心參演「古琴今情」古琴音樂會,發表打譜作品(無射調)「漢宮秋」。

四月在一級古蹟「臺南孔廟」的「明倫堂」和佾臺上,二度參演全國文藝季在臺南市所舉辦的「全臺首學」系列活動「絃歌雅樂」音樂會,擔任古琴獨奏。
 

 

如果您對本商品有什麼問題或經驗,請在此留下您的意見和建議!

注意 評論內容不支持HTML代碼!
    差評           好評

相關商品


#0306 中國民族器樂典藏 中國古琴(19CD+1DVD附2圖文巨冊)

#0306 中國民族器樂典藏 中國古琴(19CD+1DVD附2圖文巨冊)

【中國民族器樂典藏】中國古琴(19CD+1DVD附2圖文巨冊) Treasures of Chinese Instrusmental Music | Chinese Qin CD1 ..

$2,5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