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漠日出 龍音新世界音樂系列 – 敦煌專輯
Sunrise on the Desert | ROI New World Music Series – Dunhuang
作曲、編曲:周成龍 Composed and arranged by ZHOU Cheng-long
-
大漠日出 Sunrise on the Desert
-
飛天 The Flying Goddess
-
陽關烽燧 The Torch Tower of Yang Gate
-
關山月 The Sad Moon over Guanshan
-
駝户哥 The Camel Driving Man
-
走進敦煌 Entering the Caves of Dunhuang
-
苦豆草 Bitter-bean Grass
- 紅柳謠 The Ballad of Red Willow Tree
創作札記
周成龍
在我從事音樂創作的過程當中,始終相信一定要有深刻的生命感動才能創作出好的作品。雖然我相信書本上的知識,但我更熱愛實際生命賦予的深層體會。因此,每年都會安排自己下鄉做各種民族音樂的採風工作。常有朋友這樣評論說:周成龍的作品由於生活環境使然,終究還缺乏一點博大、豪放與悲愴之氣。於是,從93年起,我就有向祖國的西北地區延伸創作道路的念頭,近幾年來幾度北上內蒙古,朝拜成吉思汗陵,聆聽各地民歌與蒙古音樂,也奔赴青海收集藏族民歌,登上文成公主當年進藏的最高點——日月山。但是,最令我難忘的是在97年冬天,我和青年管子演奏家韓雷一同搭上駛往敦煌的列車。雖然行前,曾經做了許多必須的準備,閱讀了不少有關敦煌的資料,同時也準備了禦寒的衣物,但真正到達實地的感受,卻和我原來在書本上的認知有很大的不同。
我們從上海搭了三天三夜的火車方才抵達嘉峪關市,一下火車即被迎面撲來的凜冽寒風吹得直打哆嗦,在此後的半個多月的“敦煌之旅”中,我們大都在零下20多度的嚴寒天氣中,冒著風雪四處採集資料。
敦煌是我們此行的重點,絲綢之路上的敦煌文物和藝術,超越了久遠的歲月,成為現代人的珍貴遺產。當我進入莫高窟,那動人的壁畫與壯觀的場面深深震撼了我的心靈。望著這些中國歷代無數默默無聞的畫家和為生計而辛勞的工匠傾其畢生之力所創作出來的藝衛傑作,我有著一種無以言表的感動,是一種甚麼樣的偉大夢想可以讓許多藝術家甘心在這遺世獨立的地方專心創作呢?
敦煌是世界上保存最完善的佛教藝術寶庫,其藝術表現的對象都是佛、菩薩及佛教經曲內容。這些作品可以稱作是從對於直接的永久性的東西的敬畏和祈求中所產生出來的藝術,是許多畫家們從自己心靈深處創作出來的,其中大部分表現祈求脫離不幸的現實,渴望安逸的活及平靜老死的願望。可以說敦煌藝術的中心即是宗教信仰,因此我想只有虔誠的信仰,才是他們得以創造出這一偉大藝術的堅實支柱。
通往陽關和進入戈壁大沙漠的旅途中,我們冒著酷寒頂著著名的安西狂風,絡驛於途。正因為如此惡劣的環境,才使得每一段旅程都讓我有如此深刻的印象,每一件事物都給我一種巨大的震撼力。
過往的採風工作中,不知走過多少地區,見過多少事物,有些旅程早已隨風而逝不復記憶,但是這一次冰天雪地的敦煌之旅卻讓我永難忘懷。它確實帶來了許多的靈感與啟示,我才可以創作出“大漠日出”等音樂。它們是我許許多多的感受中最為感動的篇章,是有感而發的創作源泉,希望也能感動其他的朋友和獲得更多的知音。
大漠日出
汽車在一望無際的大戈壁上飛馳,已經走了很長的一段旅途了,似乎永遠也走不到盡頭。寒風刺骨,長日將盡,暮色中只有我們的一部車,獨闖萬里的蒼茫。我們的汽車沒有暖氣,我不停的顫動冰冷的雙腳,想要利用這僅有的活動來增加幾許暖意。正在此時,嚮導朋友對我講了以下的一段話,給了我極大的啟示,他說:“你別看現在大漠灰濛濛的、毫無生氣,當明日大漠日出時可是另一番輝煌壯麗的景觀。它比海上日出更雄偉、更耀眼,那景象可是充滿力量震撼人心的。生活在這裡的人,他們渴望黎明的心情,是你們這些外地人無法理解的。”樂曲中音樂輕輕響起。風與沙,發出聲聲的吶喊,用滿腔的熱情迎接大漠中初升的太陽,迎接著萬丈光芒:“太陽升起來了!大漠的太陽升起來了!”陽光驅散了黑夜的清冷,燃起火熱的光亮、漫漫的沙潮奏響了的大地的鐘聲,彷佛是大自然的回響,是人心靈的震蕩,整首樂曲具有一種攝人心魄的力量。
飛天
作詞:邵永強
一縷佛光,七色彩雲凌空(噢)翱翔?
一隻琵琶,美妙仙樂遨遊,遨遊四方?
啊,啊……啊……南無阿彌陀佛。
一身羽裳,芳香花雨飄灑(噢)吉祥?
一騎白象,茫茫九州普渡,普渡善良?
啊,啊……啊……南無阿彌陀佛,哦!飛天,飛天。
南無阿彌陀佛,美妙仙樂,遨遊四方,茫茫九洲,普渡善良,
美妙仙樂,遨遊四方,茫茫九洲,普渡善良……
飛天在梵語中被稱為“乾闥婆”,是佛教諸神之一。在敦煌492個洞窟中,有270個以上的洞窟有飛天的圖像,其中,第270窟中竟有154個飛天在飛舞,當真是“天衣飛揚、滿壁風動的世界。
敦煌洞窟中無數的飛天圖都是從歷代畫家們的想像中飄出來的,西方油畫中的天使大都長著翅膀,而中國的畫家卻利用天衣的舞動來表現出天女飛天的翩翩神釆,他們在印度佛教傳進中國,與神仙傳說相融合的過程中表現出了豐富的創造力。
走進莫高窟,那動人的壁畫、壯觀的場面令我打從心底發出讚嘆,它使我的視野得到舒展,也無限延長了我的思想空間。飛天女神美麗善良、婀娜輕盈,出行普渡眾生時,身後相伴縷縷佛光,腳下輕踏七色彩雲,她在當時是人們的福音,而純樸的人們也相信她的神奇力量。
有一位敦煌文物研究所的人曾經在莫高窟生活了多30年,他表示在多年以前曾一度夢見飛天,幾百個天女翻動著衣袖向天的一角飛去,在廣闊的沙漠中,夜色深沉,幾百個天女凌空飛舞,輕輕的環佩聲與駱駝鈴聲從遙遠的地方傳來,那是如何美麗的一個夜晚啊!
陽關烽燧
渭城朝雨邑輕塵,客舍清清柳色新。
勸君更進一杯油,西出陽關無故人。
唐代詩人王維的這一首千古絕唱,不知道曾感動過多少人,這一次的敦煌之旅,我們當然也不會錯過近在咫尺的陽關故址。陽關在敦煌的西南部,自古以來就和玉門關是中國通往西城的門戶,也是中國西部的邊防重鎮。如今的陽關早已不復存在,只剩下一些廢墟孤立在浩瀚的沙漠之中。我們幾個人踏著厚厚的積雪發出了“嚓嚓嚓嚓”的聲音,行走在陽關故址上,遠處有幾個破土墩毫不起眼,突然有人喊道:“那就是烽火臺啊!”剎那間這片土地似乎是回到了那個屬於它的年代。站在廢墟上舉目四望,雖然周圍的景緻是如此的單調孤寂,但我的內心卻波濤洶湧錯綜複雜。傍晚時分,淒清的冷月悄悄升起,給金黃色的沙漠矇上了一層朦朧的月光,破敗的烽燧在萬里長風中發出了歷史的回聲。古老的邊關也曾輝煌過,多少的英雄豪傑、愛國志士在此拋頭顱、灑熱血、衝鋒陷陣,英勇殺敵,那是激昂的年代、英雄的歲月呀!但是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烽火臺終於在風沙中銷蝕為遙遠的記憶,只在夜闌人靜的時候,隱隱約約的有一些身影伴隨著呼嘯的風聲在烽燧中游戈。在這首樂曲中,我用中國傳統樂器“管子”的蒼涼開闊來表達我對當年古戰場深沉的追思。
關山月
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長風幾萬里,吹渡玉門闢。……——李白《關山月》
《關山月》原是漢代的樂府歌曲,原意是傷離別;現流行的《關山月》曲譜是一首琴曲、無歌詞,最初見於《琴學管見》,1931年刊於《梅庵琴譜》,50年代初經人配以李白的這首同名詩篇而廣為流傳。
敦煌之旅到了嘉峪關,我顧不得連續48小時的旅途勞頓,下了車一心只想趕快登上城牆,扮一回守衛邊塞的戰士,但是古城牆的石階早已殘破不堪,厚厚的積雪更使得殘缺的石階滑溜無比。我努力的往上爬,卻不斷的跌倒,始終無法爬上最高的眺望臺。我氣吁吁的站在臺下,內心實在不勝遺憾之至,我看著腳下佈滿亂石沙礫的土地,遙望古城堡上的蒼茫雲天,只覺得今古輝映,似乎時間與空間都凝固了,天地之間只有我的思緒在自由的飛揚,突然間我好似明白《關山月》的意境了。明月高懸在夜空,薄霧裊裊如紗如煙,怎能不讓人生出一份淡淡的感傷與無限的遐想?將士們的聲聲嘆息都化作思鄉的歌謠,久久回蕩在渺無人煙的邊關遠塞,只是他們可能不曾想到,幾千年後還會有人踏上這片土地來尋覓他們當年的踪影吧!
駝户哥
作詞:邵永強
甲乙兩人的對話:
甲:哎!我們趕駝人可真苦。
乙:可不是。
甲:前沒莊子後沒店。
乙:身上穿的朵妹的思念。
甲:吃不上一頓好飯。
乙:只用那乾饃兒充饑。
甲:不說了,不說了。
乙:還是往前趕路……
唱詞:
沙梁上爬(來者喲噢,)沙嵩嵩裡鑽哎喲,
一年年(啊),腳下是趕路的趕路的辛酸。
一窩窩眼(淚者喲噢,)一身身汗哎喲,
陽世上(啊),駝户哥活下的活下的可憐。
駝户是沙漠中的腳夫,專門為絲綢之路上的商賈旅客們服務。不論春夏秋冬四季是如何的變幻,他們始終在沙漠中不畏艱難,默默苦幹,當然,偶爾也會發發牢騷苦中作樂一番,在大漠的烈日驕陽中,他們與駱駝的雙雙剪影是一幅流動的畫。
從敦煌返回藍葉的途中,我們正好遇到當地最寒冷的天氣,氣温降至零下25度,一群人擠在一部大客車上,要度過36小時的旅途。車上沒有暖氣設備,每個人只有一條薄被,大家都蜷曲著身子,縮成一團在薄被中顫傈發抖。大客車的中間過道中也擠滿了人,那是一群急著回家過年的打工仔,車窗上全是冰,通道上也是冰,車子在黑夜的曠野中奔馳著。冰天雪地中萬物俱寂,只有汽車的引擎和車窗外的寒風在呼嘯,看起來這似乎是一個毫無生氣的漫漫冬夜。凌晨三、四點,我雖然冷得睡不著,但也不願說話,更不想動,想呵護著那薄被中的一點“熱能",一心只希望這寒意逼人的長夜趕快過去。忽然在黑暗中不知道是誰輕輕的哼起一首歌,他只是小聲的唱著,卻很快的感染了別人,他的歌聲對我這個專業搞音樂的人而言,覺得音不怎麼準,但在此時此刻卻是那麼的動聽,似乎是暗夜風中的燭光,給全車的人都帶來了溫暖,充滿了希望與憧憬。聽著這首歌,我居然覺得一種感動,在我多年採集音樂的生涯當中,很少有過像此時的情緒變化,我覺得全身在發熱,心濤波瀾壯闊起伏不定,《駝户哥》的靈感油然而生……它確實是我在敦煌冬夜有感而發的一首動人之作。
走進敦煌
敦煌是世界上保存最完好也是最大的佛教藝術寶庫,是絲綢之路上最燦爛的一顆明珠。它是文化的聚集地,是各個民族和不同種族的人們進行交流的歷史舞臺,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所創造的輝煌綠洲,更是西方人嚮往神秘東方的無限光源。
晚唐是敦煌最興盛的年代,但經五代、宋、元時已逐漸衰敗,明朝時隨著嘉峪關的關閉,敦煌也正式結束它的光輝歷史。但是遙想當年的敦煌盛世,有多少的中亞、波斯商人長途跋涉不遠千里而來。敦煌對他們而言是片遙遠的憧憬地,他們的旅途是一趟“希望之旅”,因此在走進敦煌的時候,滿心歡喜步伐也更輕快了,在這東西文化交匯的地方,湧現出這美妙的、帶有異國風情的音樂旋律,如夢如幻,亦真亦假。
苦豆草
作詞:邵永強
葉兒翠,花兒俏,幽香輕輕飄,
荒漠上的苦豆(哇)草,(唉)唉喲,
(那個)總也忘不了哇,唉,忘不了!
苦豆草!荒漠上的苦豆哇草,總也忘不了,忘不了……
唉,哎嗨唉……總也那忘不了,總也那個忘不了!忘不了!
你忍著冰雪欺,你忍著烈日烤,風來了,雨來了,
(唉)唉喲,(那個)望著長空不折腰哇。
唉,忘不了!苦豆草!難熬的日子一天天熬,一年年盼望著春來早……
唉,哎嗨唉……總也那忘不了,總也那個忘不了!忘不了!
我們幾個人在零下15度的嚴寒天氣中,漫步在沙漠上,迎嚮我們的是鋪天蓋地的朔風冰雪,眼前是一大片黃土地和高低不平所呈現出的皚皚白雪。突然,我發現在地上隱隱約約的有些小草,我叫了起來。在這麼酷寒的嚴冬沙漠上怎麼可能有綠色植物呢?每個人都感到很驚訝,這時嚮導朋友解釋:這是沙漠中特有的苦豆草,它的生命力極強,四季常青。柔弱的苦豆草是沙漠中的生命之光,可貴的鮮綠生命給多少來往的過客帶來過希望與驚喜,烈日的吞噬、冰雪的摧殘都不能使這堅韌的綠消失,最終在萬物復生的春天散發出清麗的芬芳。
我發現我的鼻子竟有點酸,不知是因寒冷,還是因為這在寒風中把頭搖一搖始終挺著腰不屈服的小草,“荒漠上的苦豆草,總也忘不了”正是我現在真實的感受。
紅柳謠
紅柳樹是中國西北地方沙漠中常見的一種植物,荒野中的紅柳是一片絢麗如朝霞的紅,她有著堅強的生命力。其實人在荒野中也會變得比較剛強、堅韌且幽默。這首曲子帶有一點童性、活潑,也充滿著活力。
演唱:黃英、霍永剛
伴唱:上海音樂學院聲樂系、上海師範大學藝術系
伴奏:上海室內管弦樂團
首席:張曦倫
鍵盤:霍永剛、葉虧夫、黃志健、魏藝敏
古琴:龔一
琵琶:周韜
管:韓雷
笙:徐超銘
雙黃管:周松山
笛:錢軍
塤:陳金龍
中阮:張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