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市立國樂團 音樂會實況錄音
Taipei Municipal Chinese Classical Orchestra
指揮:陳中申 Conductor: CHEN Chung-sheng
演奏:中央民族樂團、台北市立國樂團
Orchestras: The China National Traditional Orchestra, Taipei Municipal Chinese Classical Orchestra
-
巨龍騰飛 The Flying of the Dragon 12:46
-
剽牛際 The Rite of Ox Killing 7:50
-
春秋 Chun Qiu (琵琶:吳玉霞) 27:45
- 易之隨想 Capriccio on I Ching 10:48
臺北市立國樂團
臺北市立國樂團成立於1979年9月1日,是臺灣第一個專業國樂團。編制除團長、副團長、指揮外,計有行政人員二十名,團員六十名。
團員們大多畢業於國樂及音樂科系,受過嚴格的中西音樂訓練,素質整齊,是一個極具實力和潛力的樂團。
首任團長陳曦初先生(任期1979-1984),二任團長陳澄雄教授(任期1984-1991),現任團長王正平博士於1991年5月接任至今。
臺北市立國樂團音樂活動頻繁:每年演出近百場。包括定期音樂會,新作發表會,社區、校際、露天音樂會以及與戲劇、舞蹈、歌唱等藝街團體合作。並經常聘請國內外知名指揮及獨奏家合作演出。
在國際交流方面:1986年7月至9月間曾兩度赴美國表演。共52天,演出26場;1987年6月為慶祝美國立憲兩百周年,再度應邀赴美國巡迴演出;1992年應紐約文化中心之邀赴美國、加拿大兩地演出;1994年赴日本福岡、新加坡、深圳、澳門、香港等地演出,均載譽而歸;1997年10月赴大陸巡迴演出,並參加第五屆中國藝術節,展現臺灣國樂蓬勃生機;1999年2月赴美、加巡迴演出,9月赴歐洲巡迴演出;11月赴香港文化中心參加“中華藝術節”演出,廣受中外人士讚賞。
除了演奏以外,國樂團另有六項經常業務:
(一)每年二月至五月策劃“臺北市傳統藝術季”,演出中國傳統歌、樂、舞、劇約四、五十場,已成為目前臺灣國樂界每年最重要的盛會。
(二)每年寒暑期定期舉辦國樂研習營及作曲研習會,為中國器樂的傳承及創作盡一份心力,影響深遠。
(三)1993年開始舉辦的“臺北市民族器樂協奏大賽”,是目前海內外獎金及演奏水平最高的比賽。
(四)每年固定出版錄音帶,目前已達25輯;音樂會實況選粹6輯;教學錄影帶《中國的樂器》上、中、下三卷。此外,精選優秀作品輯印的樂譜65種、雷射唱片專輯7張。
(五)1985年元月發行的《北市國樂》月刊,每月除定期報道音樂活動外,並為關心中國音樂的人士提供了發表和討論的園地。
(六)國樂團設有三個附屬團體:青年國樂團、市民國樂團及市國合唱團,雖為業餘團體,亦經常演出,獲得頗高評價。
臺北市立國樂團目前擔負起傳承、教育推廣及提升中國音樂等重要任務,有其不可磨滅的地位,團員們約有此共識,無不戮力以赴,全力配合樂團的活動及演出,而樂團的水準更是年年提升,已經成為臺灣國樂發展的中心。
王正平(團長)
王正平身兼琵琶演奏家、作曲家、指揮家以及臺灣國樂園地的拓荒者等多重身份,不僅在臺灣耕耘出個人獨特的琵琶美學、在國際上也交出了一張洋洋大觀的成績單。1989年獲英國CNAA音樂哲學博士,為中國傳統樂界第一位博士。王正平以承傳古典音樂自詡,卻也是當代中國樂壇第一位演奏現代化作品的琵琶演奏家。傳統與創新兼容並蓄,是這位音樂家對琵琶抱定的不二的信念。
“小時候覺得琵琶很美,想學完全是發自興趣,再加上自幼對古典詩詞的喜愛……”一切都是那麼自然而且必然。1948年王正平生於中國杭州,中學時在香港跟隨琵琶名家呂培原先生習藝,奠定了其藝術生涯的穩固根基。1968年獲全臺灣音樂比賽琵琶獨奏成人組冠軍。在臺大求學期間,領導臺大國樂社並指揮多年。甫至臺灣之時,他找不到可以切磋樂技的對手,亦無高人可以指導領教,“一切只有自己摸索,很痛苦,但也很深刻。要想辦法去訓練自己思考。"憶起在臺大外文系的那段日子,王正平也很感激豐富的文學教育為他啟開了更寬廣的視角。
歷任中廣國樂團指揮五年、臺北市立國樂團指揮兼副團長五年、現任臺北市立國樂團團長,長期的指揮兼行政生涯,給了王正平實驗其藝術理念的機會。在市國期間,為了落實國樂推廣,除了頻繁的演奏之外,曾舉辦過多場研習營、作曲家研討會、社區音樂會……等。為了提高樂團水準與人才交流,他領著學生觀摩大陸音樂家的演奏,並學習他們紮實的演奏技巧。王正平語重心長的認為,如何建立自己的風格才是當務之急。樂團早期多是演奏大陸作曲家的曲子,然一年上百場的演奏會,台灣本地的作品根本不敷演奏。無論從傳統翻新還是研習西方樂理之長,開拓傳統樂器的生存空間是必須多管齊下的。
也因為如此,王正平對琵琶的執著更展現於他身體力行的演奏、創作生涯裡。樂界人士曾公允地稱道他卓然的成績:第一,是在搜集古典作品與保存上不遺餘力。王正平的琵琶技藝兼美南北兩派,至於古典新編,更是其所尤擅。第二,演奏當代名家作品,如許常惠的《錦瑟》、許博允的《琵琶隨筆》、馬水龍的《水龍吟》等等,為傳統樂器賦予新的生命力。第三,王正平銳意致力於國樂新譜的開發,他創作的靈感,實惠於自身中國傳統音樂的樂理背景,還有他對古典詩詞的鍾愛。《滿江紅》、《水調歌頭》、《琵琶行》……秦樓魏闕、寒塘映月,都在他指下旋生旋滅,聽者只能嗟艱不已。對於創作,王正平有他自己的看法。每首曲子他都嘗試在技巧、演奏的思維方法上做些突破,不厭其小,也不汲汲於精雕細琢,而是希望每首曲子成為一個完整的有機體,有其獨立的生命力。另外,將古琴的韻味用琵琶表達,創發不同的琵琶指法,也是王正平努力的方向。
在今日中國傳統音樂在國際尚未獲得應有的地位之時,王正平個人的成績卻是斐然的。日本、韓國、香港、菲律賓、紐約、倫敦、北愛爾蘭、歐洲各國,都有他的樂音盪漾。然在國外演出,在當時固然獲得滿堂喝采,“但就好像蜻蜓點水,去了動一下,起了漣漪,飛走了,又無痕迹,國樂畢竟難以生根。”因此,王正平堅信紮根在自己的土壤,才有豐饒的活水源頭。
近幾年來,佛學,是王正平除了琵琶世界外寄情的新洞天,青年時期的他,演奏技巧千錘百煉,“但刻意去表現的時候,情緒比較激昂,主觀,個人風格強烈,但也因此造成了個人的缺點。"刻意琢磨美學上的經營,也許亦容易導生創作的“瓶頸"。習佛的過程令他領悟,如何將內心的意念沉澱凝斂,把內在的修持傳遞到身體,就算在舞臺上,也就如入定般了然於胸:“曲由指轉,指由心轉,意境自在不言中。"
王正平簡歷:
臺北市立國樂團團長
指揮長、作曲家、琵琶演奏家
浙江杭州人
1948年9月27日出生
臺灣大學外文系畢業英國CNNA(Council for National Academic Awards)音樂哲學博士
重要經歷
1970年任中國樂刊社社長
1974-1979年:任中廣國樂團指揮
1974-1984年:中山文藝獎評審委員
1975年:代表臺灣出席亞太音樂會議並參加演出
1979-1983年:任臺北市立國樂團指揮兼副團長
1982-1986年:任國立師範大學兼任教師
1985年:應邀參加倫敦大學所主辦之國際民族音樂會議並提出“中國琵琶左手技法”論文
1985-1989年:赴美國KINGSTON POLYTECHNIC教授中國音樂課程
1988年:在KINGSTON POLYTECHNIC參與策劃籌辦“國際中國音樂學術會議”並提出“中國音樂美學與哲學”論文
1989-1991年:國立藝術學院副教授
1989年:獲得CNAA博士學位
1990年:任國家音樂廳音樂委員、任高等專校評鑑委員、任文建會音樂委員
1991年:任臺北市立國樂團團長
1992年:任總統府音樂委員
獲獎
1968年獲全省音樂比賽國樂獨奏冠軍
1976年獲中國文藝獎章“國樂演奏獎”
1979、1981、1984年三度獲教育部頒獎
陳中申(指揮)
1956年生,11歲由吹笛進入中國音樂,後再從陳澄雄教授學習西洋長笛,隨賴德和教授學習理論。1976年畢業於臺中師專音樂組,1984年畢業於東吳大學音樂系,隨馬水龍、廬炎教授主修作曲,1993年隨徐頌仁教授學習指揮,1997年8月再隨上海音樂學院指揮教授黃曉同進修。已出版個人獨奏簫專輯CD十餘種,並於1979年以笛子演奏獲臺視五燈獎五關及臺灣區音樂比賽簫獨奏第一名。1985年以《笛簫》唱片獲金鼎獎最佳演奏獎。由其首演的《梆笛協奏曲》(馬水龍作曲)入選二十世紀華人經典名曲,並分由日本讀賣交響樂團及臺北市立國樂團伴奏,錄製CD,由RCA發行全世界。今年八月再於上海錄制洞簫專輯CD,突破洞簫傳統技巧,引人注目。曾與國內外各知名交響樂團合作演出,如美國國家交響樂團、紐約布魯克林愛樂交響樂團、英國倫敦莫札特樂團、加拿大溫哥華交響樂團等。今年4月與國家音樂廳交響樂團在德國柏林愛樂廳演出。被《每日鏡報》評為“他超群的技巧使他在歐洲能證明他竹笛大師的地位”。
1992年7月起擔任臺北市立國樂團指揮至今,已指揮各類演出超過百場,並策劃各類音樂會,除藝街性節目外,也首創趣味音樂會、尖峰音樂會、中西比較音樂會(如聲東擊西、東西喇叭大車拼等)及各類兒童音樂會,對國樂推廣起了巨大作用。
1992年9月榮獲全國十大傑出青年。
1997年10月指揮臺北市立國樂團,於大陸巡迴演出,並參加第五屆中國藝術節,普獲肯定。
創作方面,從1973年即已開始,1976年起多次獲教育部文藝創作獎,1984年東吳畢業後更大量創作國樂作品。多次受文建會委托寫作,並與各知名樂團、舞團、劇團合作。1990年出版個人作品專輯CD,其作品《鴨母戲水》及音樂劇《鷄同鴨講》被選為小學音樂課本欣賞樂曲。
吳玉霞(琵琶)
現任中央民族樂團獨奏演員、大陸國家一級演員。
曾出訪美國、緬甸、印度、巴基斯坦、芬蘭、瑞典、新加坡、韓國等國家演出,並三次赴日本舉辦個人獨奏音樂會。
1980年在首屆全國琵琶比賽中獲二等獎。
1987年被評為中國文化部尖子演員。
吳玉霞自幼學習琵琶,1997年到北京,先後就讀於北京舞蹈學院、中央音樂學院、師從劉德海、李光華、陳澤民、李光祖。吳玉霞博採眾家之長,形成了自己的藝術風格。
吳玉霞活躍在國內外的音樂舞臺上。於1994年在北京音樂廳成功地舉辦了《千秋頌》琵琶獨奏音樂會。她在多年的實踐中不斷積累、總結、錄製了《美人思月》等多張專輯唱片,並創作了《律動》、《故國情》、《風戲柳》等琵琶獨奏曲。
吳玉霞現為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會員。被收錄中國當代藝術界名人。
樂曲介紹
巨龍騰飛
錢兆熹、尹明五作曲
剽牛祭
陳中申作曲
本曲是1987年為蘭陽舞蹈團在臺北市傳統藝術季演出的《邊疆民族舞蹈》而作,由閻仲玲女士編舞。並於1989年由上海民族樂團錄製CD,在臺灣發行。剽牛祭是雲南省怒江及貢山獨龍河兩岸少數民族獨龍族,在過年節時殺牛拜神的祭典。音樂先以各種奇特的音響奏出祭典的神秘、肅穆氣氛,再由主持人祭典的長老帶頭高喊,眾人應和,經過四次的伏拜及喃喃念詞後展開熱烈的舞蹈(5/4拍節奏)。第二段神秘詭異的慢板,以弦樂顫音及次中音嗩吶的號角聲揭開殺牛序幕,並逐次加強而以殺牛後的人聲吶喊結束本段。
最後再回到5/4拍節奏,並加以發展,描寫獨龍族人的舞蹈狂歡,及分贈牛的情景。
本曲的音樂素材並無採用獨龍族的民歌,全憑作曲家自由想象及創作,故在風格上並不一定具有獨龍族的特色。
春秋
唐建平作曲
春秋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年代,也是孔子生活時期。樂曲以這個時代(公元770年—476年)為音樂素材加以展開,並以此素材貫穿全曲,樂曲通過一系到高難度技法,展示了春秋時期社會急劇變革,風雲際會百家爭鳴,雄才輩出的生動局面。
易之隨想
李英作曲
距今約五千年之前,伏羲氏畫八卦,它是介於圖畫文字之間,也是一種符號,是文字的萌芽,也代表一種思想。這種高深的智慧,是中國哲學《易經》的起源。八卦從陰陽兩符號,錯綜配合發生各種變化,來說明宇宙自然現象和人生的道理。
作曲者從現代國樂的理論概念,運用不同的音到予以組合,採自由形式發展。共分為:混沌、獵、現象、太極四段,來象征中國古文明之宇宙觀。在“混沌”中,有鳥鳴、獸吼及神秘原始的大地之聲。
在“獵”中,由叢林、急川開始,描寫大地蓬勃生機、人獸打鬥、吶喊到喜獲獵物的祭舞。
在“現象”中有地、水、雷、山、澤的描寫,最後眾現象交會,生產石破天驚的效果。
在“太極”中是描寫混沌初開、大地成形、一片和諧安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