龟兹舞曲 杨静琵琶作品专辑
Dance along the Old Silk Road | Pipa Compositions of YANG Jing
-
龟兹舞曲 Dance along the Old Silk Road 7’07”
-
御酒 O-Sake 4’10”
-
间歇泉 Geyser 5’21”
-
阙如 Wanting 7’25”
-
荷 Lotus Ballad 7’02”
-
九连钰 Nine Jade Chinas 4’32”
-
梦断敦煌 Severed Dream of Dunhuang 8’12”
-
品诉 Disclosure 5’33”
- 无题 Untitled 7’30”
杨静
杨静,著名琵琶独奏家,作曲家。在继承古典传统的同时,更具有鲜明的音乐个性。她用琵琶以多种的音乐方式:独奏音乐会、协奏曲、室内乐、即兴演奏及现代爵士,深深打动了世界上无数听众们的心。
从维也纳的金色大厅到伦敦的巴必肯音乐中心,从纽约的卡内基到东京的三多利音乐厅,从在英国以杨静命名的小城音乐厅到座落在美国密西西比河畔的圣卢易斯歌剧院,观众为杨静那精湛的演奏而着迷:不是表面的甜美或空洞的说教,而是真正的中国魔力。她置根于中国数千年的古老文化,建立着东、西多方合作的音乐史,这为人们带来了时而温柔的音乐诗篇、时而充满魄力的新音响。
不论是她为了和平在以色列国际音乐节上与传奇鼓手Max Roach演奏的音乐,还是她为了帮助水灾地区重建而与钢琴Arthur Mattli制作的慈善唱片《淹没的村庄》,或是她同交响乐队首演的琵琶协奏曲、与多种室内乐的作品,或是她同以色列爵士乐队Amie Lawrence Jazz Band在中国和以色列的巡演,或是新的音响:与瑞士打击乐Pierre Favre在亚州或欧洲的即兴之旅,或是她的独奏会“杨静琵琶丝绸路”,如英国音乐评论家所说的“杨静在琵琶上表达了像海菲兹一般的精英素质和水平。那美丽的乐器所发出的音乐是那么的让人着迷。”
杨静的主要工作是把独奏琵琶带上更广阔的世界舞台。她不断地开拓琵琶音乐及其演奏领域。由她创作的琵琶独奏作品:《龟兹舞曲》、《梦断敦煌》、《品诉》、《间歇泉》、《九连钰》、《御酒》、《阙如》等及其首演的三木稔的独奏作品《江上流韵》、《琵琶潭诗》和一些传统曲目组成的琵琶独奏音乐会《杨静琵琶丝绸路》,在世界各地久演不衰。不同国籍(如中国、日本、英国、瑞士、奥地利)的作曲家们为她而作了琵琶协奏曲、歌剧作品。不同国家的报纸及专业音乐杂志,其中有英文、日文、德文、西泊来文及中文都有大量对杨静的音乐会的评论文章。广播,电视媒体,如BBC、NHK、SF、CCTV等对杨静的音乐给予过许多赞誉。‘放开思想去尝试一切可行性’,正如杨静所说的,发现本质的精华,与新因素自然而合。《瑞士新组格报》02年11月。
她曾任职琵琶独奏,在中国中央民族乐团工作12年。1998年起,独立为职业独奏家,同年与日本艺术经纪公司Japan Arts开始合作,并不断接受欧美等国家的邀请,现今长期繁忙于国际音乐舞台上。1998年在英国Shropshire的一座音乐厅以杨静的名字而命名,2000年日本国宇都宫市邀请她为友好市民。1986年她毕业於上海音乐学院,师从叶绪然教授学习琵琶演奏,师从胡登跳教授学习作曲,并同时师从林有仁教授学习民族音乐学及古琴。又先后求教於林石诚等琵琶教授并师从琵琶教授王范地先生。1997年起师从作曲家三木稔深造作曲。2002年起,担任“亚洲室内乐团”音乐监督。
她曾在海内外出版过数张个人专辑并多次获得琵琶演奏及创作比赛大奖。如:1989年在第13届世界青年联欢节上荣获金奖并被授予“最杰出艺术家”荣誉证书;琵琶作品“龟兹舞曲”获1993年中国小型民乐作品一等奖及演奏一等奖。曾获1989年首次全国民族器乐“山城杯”电视大奖赛演奏二等奖,同时作品“九连钰”获优秀创作奖。作品“九连钰”、“品诉”分别获1986年上海之春作品创作二等奖和三等奖,同时获优秀演奏奖。2002年春获“Festa”国际室内乐比赛“传统音乐特别贡献奖”。1996年秋她倡导创立了民乐四重奏组“卿梅静月”,并为之在作曲家中间广泛约稿,制作发行了唱片《夕影之诗》。她写的弹拨乐三重奏“西楚霸王”成为小组保留曲目,深受观众的热爱。2001年从她的即兴音乐会现场录制发行的唱片《深秋对话》,进一步展现出她多方位的音乐才华。
多年来,她用琵琶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音乐家们进行对话,以探讨、开拓琵琶更加广泛的音乐语言和独立的个性。她的音乐会从作品到形式都非常多元化,既有古典的,如琵琶协奏、独奏音乐会;也有现代的,如各种形式的室内乐、即兴音乐会,还有现代爵士乐音乐会。她与不同风格的音乐家们有过频繁合作。如曾与BBC威尔士国家交响乐团、东京都交响乐团、日本读卖交响乐团、名古屋交响乐团、大阪中央交响乐团、日本玛棋哒爱乐乐团、亚洲乐团、中国爱乐乐团、东京艺术大学爱乐乐团等演奏过三木稔创作的《琵琶协奏曲》、Julian Philips鸠力安‧菲利普斯创作的《Formal Introductions》、莫凡创作的《长恨歌》等琵琶协奏曲,在美国及日本与美国圣卢易斯歌剧院及交响乐团演出三木稔的现代歌剧“源氏物语The Tale of Genji”。同国外著名指挥家如Kurt Masur、Naoto Ohtomo、Grant Llewellyn、Stuart Bedford、Kazuhiro Koizumi、Kotaro Sato等有过成功合作;与瑞士打击乐演奏家Pierre Favre、美国爵士鼓演奏家Max Roach、瑞士钢琴家Arthur Mattli、瑞士Yodel歌唱家Christine Lauterburg及以色列萨克丝风演奏家Arnie Lawrence及其爵士乐团合作演出、录制即兴音乐会等。她曾在一些著名学院开办过大师班音乐讲座,如美国加州大学、美国国际大学、英国皇家音乐学校、特拉维夫、以色列音乐学院等。其中一些报纸杂志乐评如下:
△评论家Tamiko Ogura→日本《音乐之友》2002年6 月刊
“我知道杨静的名气。但是她的精湛技巧超出了我的想像…她使我感受到当年白居易被美丽的琵琶女所深深打动的心情。我完全沉醉在杨静那感人的演奏中而失去了自我…… ”
△评论家David Wohnlich→瑞士《巴塞尔日报》2002年11月1日
“杨静与Pierre即兴的音乐会,时而是协奏性的,时而以丰滿的节奏使人惊奇——这两位经验丰富、底韵深厚的音乐家,通过他们超人的技巧,使每一个微妙变化充满其意义,和強烈的个性……”
△评论家Dominik Schnetzer→瑞士《新触格报》2002年11月4日
杨静把琵琶从传统的界限之表现,提炼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她超越了中国弦乐器通常“鼻音”的音乐语言特征,进入了敬畏的、鼓舞人心、使人振奋的音乐语言。那爆发的音响、灵妙的和音、充满色彩及抒情的音乐在情致中创造了出来。
其音乐结果是,她与Pierre的音乐技巧在相互作用,极有说服力,令人心服。
耽于冥想的曲子,琵琶弹奏叙述出的內省、睿智,不是只有情感就足以的。
那节奏与旋律,给于与获得,简单的说,令人着迷。正如杨静所说的:“放开思想去嘗试一切可行性,发现本质的精华,与新因素自然而合。”
△评论家Lorenz Schaffner→瑞士《洛桑周刊》2002年9月25日
“…他们创造出全新的音响世界和那节奏的揺摆。大世界的音乐被浓缩在这样一个小的形式中。”
△评论家 结城 亨 Toru Yuki→日本《音乐之友》1999年3月刊
“我完全被杨静那神奇的琵琶而倾倒,她那极美的手指技巧让人目眩,数不胜数的音响及色彩生动而到位,象是挥洒彩虹一般。她所倾诉的音乐不禁有细腻入神的诗意,更有壮丽激情的戏剧。我为她那极強的表现力而折服和吸引……”
△评论家Jim Patricks《Beijing Journal》2001年6月10日
“听上去让人觉得舒服,催眠的感觉贯穿在杨静与Pierre Favre实况录音的唱片《深秋对话》中,他们以艺家术的探索与试验,那自由的延伸,有意味地沉默与声响的结合,是那么独特的合作、独特的录音,即使是象我这样好讽刺的人,都被感动了。”
△评论家、作曲家李西安→北京《音乐生活报》2001年5月4日
“音乐会给我留下的最深刻印象是,它自始至终充满了演奏家的创作灵感,每一首乐曲都给人以新鲜的感受……杨静则以她对传统琵琶演奏艺术的深刻领悟和勇敢的革新精神,大大拓宽了琵琶的演奏张力和表现空间。”
△评论家Philip Kennicott→美国《华盛顿邮报》2000年6月19日
“琵琶弹奏出的不仅仅是表面的‘亚洲音响’,而是深刻表达和振动人心的。的确,杨静在這这个民族乐器上那使人惊愕的精致演奏,使整场音乐会极具份量。”
△评论家Heidi Waleson→美国《华尔街时报》2000年7月5日
“音乐被杨静在琵琶上如此精美地表达,更充满着个性……”
△评论家长木城司→日本《朝日新闻》1999年2月8日
“……中国琵琶独奏家杨静把三木稔的协奏曲演奏的精彩极至……”
△评论家Michael Kennedy→英国《星期天电讯》1998年4月12日
“杨静在琵琶上表达了像海菲玆一般的精英素质和水平。那美丽的乐器所发出的音乐是那么让人着迷。”
△评论家Paul Horsley→美国《The Kansas City Star》2000年6月25日
“一个标准的乐队伴奏着这部歌剧,给以支撐的是杨静在琵琶上的杰出不凡的演奏……”
△评论家黎星《中国日报》2001年5月4日
“Favre和杨静的成功合作,使得許多国家的音乐家们考虑使用这种更自然的音乐形式。”
△作曲家三木稔Minoru Miki→日本《德岛新闻》1998年4月22
“杨静演奏我写的难度很高的协奏曲时,不只是在技巧上可以完美地控制,是真正的音乐性在作主导。她创作的独奏乐曲,不仅仅是一位杰出的音乐人而且更是充分地掌握了这一乐器。我曾说她是一个天才,但是现在我要加上:她是一今奇迹,她代表着现代琵琶演奏艺术的顶峰。”
△谢眉→北京《音乐周报》1997年8月15日
“有着中华民族文化的底韵,有着对音乐极強的悟性,有着熟练的技巧,展示着对生活的思考,用琵琶歌唱着理想、人生,用于创新、讴歌、赞美着时代——8月6号杨静‘琵琶潭诗——杨静琵琶独奏音乐会’给了我这样十分清晰的印象……。”
△评论家Keith Phybus→英国《星期五广报》1998年5月29日
“杨静琵琶独奏音乐会如此爆满,主办者可以把音乐会的票卖出两次。这绝不是一般的演出,是精湛绝伦的艺术……用手指,杨静在琵琶上变换出种种不同的声音,时而珠落玉盆、落花点翠,时而鸿雁惊飞、马嘶人喧;琵琶是如此神奇,如果披头士在世,必为其所选。杨静打破了传统的中国音乐,她演奏的现代乐曲令我感受到音乐家的共鸣,在一些时候,我听到仿佛有六条弦的吉它才能演奏出的音乐,不能相信琵琶只有四条弦。在不能停息的掌声中,杨静最后回到舞台,又展示了琵琶的另一能力,我能相信自己的耳朵吗?这是超級中国术吗?她演奏的竟是“Archers”主题!”
曲目简介
龟兹舞曲
“龟兹”古代一国名,在今中国西域。作者追朔琵琶的历史源头,即琵琶经古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后,现成为中华民族的代表乐器之一。运用唐代燕乐音阶和其调式、调性变化,描绘了古丝绸之路上龟兹乐舞的形象。作者借鉴了部分印度“西塔尔”琴的演奏手法,使乐曲的地域性和时代感都呈现出西域风格和盛唐气象,作品作于1993年,获1994年全国小型器乐作品比赛一等奖。2000年此曲作为中国器乐的代表,其主要部分被选用在由著名日本作曲家三木稔创作的大型交响乐《大地的记忆》之中。2001年在东京三得利音乐厅(Suntory Hall)由著名国际指挥家Kurt Masur指挥,首演大获成功。
御酒
作者自1998年起与日本的艺术家合作频繁,并成为日本艺术公司合作的独奏家,平均每年在日本举办的琵琶独奏会约20场。足迹遍及各地,受到热烈的欢迎及款待。静,日本语读作:Shizuka。許多日本听众自发组织了“Shizuka Fan Club”。俱乐部其中有位制造日本清酒的厂主,曾多次赞助音乐会。乐曲表达了作者沉浸在清酒的芬芳及感谢众多音乐追随者的友情中。
间歇泉
在2000年,当杨静走在美国的原始自然保护区,黃石国家公园那充满自然生命的、由于地下数忆万年不曾停息活动的火山引起的、有许许多多形态各异的地下喷泉的地表上时,感受到地球作为宇宙的一部分,那永不停息的运动。领悟到了要用此曲“Geyser间歇泉”的这种音乐语言,来表达地球作为宇宙中的一份子那无穷无尽的生命力和能量。
阙如
时间引导着空间,成就了节律的脉搏。吾心跳跃在乐曲中,与时空合而为一,在瞬息及逝中感受着永恒。此曲完成于2003年春。
荷
每见荷与其花,总想到佛。淡然、圣洁而切悲坏,又超脫、自得,使观者释怀。音乐主题源自2000年7月杨静在美国贝可利即兴录制的16首琵琶无言诗中的一首。
九连钰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盤”,这句源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长诗《琵琶行》中的不朽诗句,引发了杨静的创作员感。作者运用琵琶独特的技巧,摘音、泛音的交织相辉,突出了琵琶的音响特点及个性,表达了那珠落玉盤的橫生妙趣。作品作于1983年杨静在上海音乐学院大学二年级时。获1989年《山城杯》中国电视大奖赛优秀创作奖;1986年“上海之春”创作二等奖。
梦断敦煌
“敦煌”是古丝绸之路的交汇地点,从而也形成了历史上各种文化的汇合处。本世纪初被发现的莫高洞窟,蕴藏了许多古时的文化珍品。其中于80年代初发表的敦煌琵琶曲谱,据考察为唐琵琶谱,为我们提供了历史的参证。作者使用了唐琵琶谱“又慢曲子,西江月”的素材,感叹文化史上的种种变迁,梦幻文化的辉煌时期将会在中国重现。
品诉
作品作于1984年。当时杨静首次读到由叶栋教授经20年潜心钻研而翻译出的唐代琵琶曲谱时,內心受到极大的沖击。这个对传统音乐的考古新发现,使得杨静对“民族传统音乐的传统”有了进一步的思考。作品表达了作者的內心感受。作品获1986年“上海之春”创作三等奖。
无题
此曲作于2002年1月,为大阪《杨静音乐爱好者俱乐部》的组织者,竺原先生的突然去世而作。于同年2月在大阪的独奏会上首演。后来又有所改动,抒发作者对生命的理念。